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4)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作者:史全生 查看: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集中的过程也逐步形成,先后涌现了以南通张謇为核心的大生资本集团,以上海、无锡为据点的荣家企业集团,以简明南、简玉阶兄弟为首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孙多森的通阜丰资本集团。周学熙的华新企业集团,东北的双合盛企业集团,等等。其中张謇的大生企业集团在辛亥革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命以前即以有900万元资本,至1921年又增资达2480余万两,纱锭总数已达16万枚,布机1300多台。[33](P.10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于1905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1909年以9万元物料作价和4万元债务而重新开办。辛亥革命以后乘“产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1915年在农商部注册时已增资达100万元,1918年扩大改组为有限公司时,又增资达500万元,1919年再次扩大改组,增资达1500万元,10年间,资本增加了114倍以上。随着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在这些资本集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华北、江浙和华南三大财团。
其次,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工作。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的两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队伍也在日益发展壮大,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仅产业工人全国即已增至200万人左右。随着这两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其组织力量也大大加强。1914年3月15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宣告成立,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商会组织。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继续发展,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同时,1912年也成立了中华民国工党,这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工会组织,而是有工人、资本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参加的工团组织,却表现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要求参与政治活动的强烈愿望,并具备了参与或组织社团的组织力量。这说明工人和资本家不总是处在矛盾对立和斗争的地位,他们之间虽然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他们又是对立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谋求祖国独立富强的斗争中,他们有一些共同利益,能够走到一起。这也说明: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继续发展壮大,已经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必须联合工人阶级一起共同奋斗。从此,不仅一些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逐步转而向工人阶级靠拢,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也使整个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始跳出辛亥革命时期脱离广大工农群众,孤军奋战的怪圈,向工农大众靠拢,将同盟会时期的1日三民主义,逐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而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
自然,民国初年的这场“产业革命热”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放松了政治斗争的警惕。自“产业革命”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南北议和告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许多革命党人都一心埋头于实业,而将政权和盘托出,拱手交给了袁世凯,天真地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殊不知袁世凯的“为人以善藏假面具著称,机诈百出,于专制君主一席思尝鼎一脔者久矣”。其“专制锢毒,根于天性,与共和政体无相容之理”,一旦政权到手,便利用其政治权力,不断加强其制独裁统治,迫走总理唐绍仪,利用军警强制参议院通过陆征祥内阁,杀害革命元勋张振武,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擅借“善后大借款”,直至动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残酷迫害革命党人,以致刚刚兴起的“产业革命”很快失去了革命党人的核心领导,此后便转为实业界人士的自发的投资活动。
再次,在“产业革命”及其以后经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广大实业界人士虽然积极响应“产业革命”的号召,以后又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积极投资工矿企业,但中国实业界人士究属资金有限,其所办各厂矿企业大都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在1921年以后,当西方发达国家医治了战争创伤,卷土重来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便立即处于停顿和衰落之中了。
最后,在“产业革命”的号召下,虽然这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的机器工业仍然是一朵孱弱的小花。整个国民经济仍然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的王国。民国初年各地所投资开办的有许多都是不使用原动力的手工工场。可见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是十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