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

                                    沈世培

    对辛亥革命的讨论.可以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经济变化来考察。我们以辛亥革命前后即清末到抗战前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

1市场的扩大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迫中国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每一个口岸都是一个贸易中心,在口岸的辐射下,全国形成了相互交错、相互覆盖的贸易圈。中国民族市场开始形成。近代安徽经济同样从属于口岸经济.市场也随口岸的变化而变化。市场外向联系加强  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立,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安庆、大通辟为外轮停泊及上下客货的处所。1877年4月1日,芜湖正式设立海关。对外开埠。5月底开始接洽贸易业务。安徽从此真正开放。开始了直接与国外进行经济交往的时期。开放以后,皖江流域市场经济很明显发展起来。特别是芜湖发展迅速。

    芜湖是近代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是安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芜湖开埠后,外国在安徽经营航运业。加强对安徽航运业市场的控制,以此加强对皖省的商贸活动。从芜湖开埠至20世纪初。在芜湖的外商洋行、商场多达27家。其中日商办12家,英商办11家,美商办3家。葡萄牙商办1家。其中主要的有英国的怡和、太古、亚细亚洋行:日本的三井、三菱、铃木、戴森昌、大阪洋行;美国的美孚洋行等。这些洋行除经营进出口业务外,一般都兼营运输业务,于长江边设有专用码头和趸船。建有仓库和堆栈,把芜湖作为他们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的市场。外国人来此建立租界和各种洋行。贩卖鸦片、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安徽进出口贸易,垄断市场,控制着皖省经济。19世纪后期,芜湖海关历年贸易额,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有所增加。总额和指数都逐年增加。芜湖成为皖中南部的商品贸易中心,“为安徽中部南部一最大市场”。

    这时大通、安庆商贸也有发展。1902年9月5日,清廷商约大臣吕海环、盛宣怀与英国使臣马凯在上海议定((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辟安庆为通商口岸。安庆虽临长江,但支流少,陆路交通发展缓慢,20世纪初,商业萧条。因此,虽有条约辟为商埠,但最终未能实行。安庆和大通市场发展不如芜湖,甚至从属于芜湖。新安江流域以屯溪为中心,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口岸商贸往来。淮河流域在民国前以正阳关和临淮关两个集镇为中心市场。与口岸联系松散。商贸的传统性较强。总体来说,晚清时期,安徽已经与口岸联系在一起,其中长江流域与口岸的联系尤为紧密,并以芜湖的地位为最重要。

民国时期,市场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在口岸经济影响下,形成更多市场中心。20世纪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华南以广州、九龙为中心:华中以上海为中心:华北以牛庄较为重要。其次是天津和胶州。而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贸易商埠又有集中于上海的趋势”,上海成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镇江、南京、宁波、杭州、芜湖、九江、武汉等江浙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诸口岸在上海口岸覆盖之下。安徽又处在周边口岸贸易圈的覆盖之下,特别是受上海的影响最大。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蚌埠迅速发展起来,1923年,安徽督军马联甲在蚌埠筹备开埠;到1924年9月1日,蚌埠正式开埠,成为安徽又一个通商口岸。这样。安徽开放从长江流域推到淮河流域。据民国《完中稻米产销之调查》载,到民国时期安徽形成了6个商业中心。即新安江流域的屯溪,江流域的芜湖、大通和安庆,淮河流域的正阳关和蚌埠。                                                                 

市场本身发展迅速  民国时期,市场功能发生变化。从以前主要满足生活消费为主,走向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求为主。芜湖从米市形成到1937年沦陷前的50年里,私营商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民国年间,有徽州、营州、广潮各地及湘、鄂、陕、晋诸省的帮会馆1 8处。1919年注册入会商铺750家,主要经营绸布、杂货、中药、西药、酱坊、烟酒、陶瓷、铁器、鞋帽等类商品。1929年,仅京广百货业年营业额就达200余万银元。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芜湖商业己达鼎盛,市声若潮,至夜不休。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旅馆、酒楼、银楼、戏院、浴池、屠宰业的发展和兴旺4637长江南北岸及皖南山区各县镇的商贩和顾客来芜湖市场批发或零购者络绎不绝,商品远销江北的无为、含山、巢县、舒城、庐江、肥东等县,南销皖南的宣城、南陵、当涂、泾县、广德、郎溪、歙县、徽州等县镇。与芜湖相比。安庆商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也较缓慢。但是在安庆城内三牌楼、四牌楼及南门外街一带商业比较发达。当时安庆己建有商会组织,河南、奉直、浙江、广东、湖南、湖北以及徽州等地在安庆均设有会馆5168。民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蚌埠崛起。成为皖北经济中心城市。蚌埠本是个小集镇,在1912年沣浦铁路通车和开埠后,取代临淮关,和正阳关同为两大市场,并成为皖北最大市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蚌埠不仅是皖北的商业中心,而且成为整个津浦铁路南段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市场¨。蚌埠商埠形成,一时冠盖云集,车水马龙。淮河上游涡阳、颍上、毫县、蒙城、阜阳、寿县、霍邱、风台、六安及豫东固始、息县等地的粮食及土特产,多通过淮河舟运至蚌埠,再转运火车分送南北;淮河下游板浦、海州食盐运至蚌埠,再分销上游各县;南京、天津的京广杂货,也运至蚌,多为粮商带回淮河上游。盐粮贸易为蚌埠商贸主要内容。新安江流域,屯溪是皖南茶叶转销的主要集镇。也是徽州一带西方工业品转销地。这时的合肥位居皖中,以农产著称,是皖中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为长江支流的大米市。1936年淮南铁路通车经过,人口渐多,带动附近新式手工织布业的发展,合肥发展为大城市。抗战前人口达7 7万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市场势力和货币权力对农民已经有了统治作用了”。民国时期传统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就是农业生产商品化,主要表现为商品性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油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清末米市从镇江七浩口迁到芜湖。芜湖成为长江两岸米粮集散地,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全国四大米市,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据〈芜湖县志·实业志〉载,18 98-19 04年,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余万石,少亦300~400万石:1919年连续两年农业丰收,增至800万石。输出米量激增,各业获巨额盈利,特别是采运业获利更厚。1927年米市虽有起落,但是出口数量仍保持500万石左右。'4'786~些大米的输出速度增长很快,从1877年的10万担,增至1905年和1919年的800多万担。40多年。增加了80多倍。皖江流域,以芜湖米市为龙头,带动巢湖、合肥、安庆、六安南部等地区以及皖南地区的粮油贸易和生产。“清末,安徽年产稻米3 000万石左右,约有i0殇作为商品粮运到省外”;到民国时输出量更大,也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如1931年安徽全省有稻田约1 548 841公顷(2 322 1万亩),产稻约3 258 786吨(651 757 2万斤1,这是安徽近代产稻最高记录。

    蚌埠盐粮交易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兴盛。1923年在蚌埠新老船塘停泊盐粮交易的船只一般达1 000多艘。多则3 000艘。蚌埠有盐粮行200多家,各盐粮行每天都派出伙计(行皮子)到船塘与货主谈生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蚌埠各业之兴替,市场之盛衰,物价之升跌,多以盐粮为转移,有所谓“盐粮不动,百枝不摇”之说。以蚌埠市为中心的各城镇粮油贸易,带动了皖北和豫东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生产。仅淮北平原种植小麦约占全省的二分之-¨。很大一部分通过集市输出。经济作物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市场的扩大,深刻地影响了安徽地区棉花、茶叶、桑蚕、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棉花:民国初年随着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1916年。全省棉田约37 915公顷(568 445亩);1936年,全省棉田1 425 379公顷2 137万亩。1926年。金陵大学农科所曾在和县乌江举办农产交易合作社,代社会直接运销该地的改良棉和本地棉于无锡的纱厂。促进了棉花种植。芜湖开埠后。丝茶出口增加,国际市场的刺激。使安徽重视丝茶生产。茶叶:皖南茶多外销,清末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到民国时期有的地方衰退;但皖西茶内销为多,大部分销售华北各地,其中小部分经陆路销往国外,受国际市场影响小一些。立煌、六安、霍山、舒城、庐江、岳西等地茶业,通过各种路途运抵济南,皖西茶沿着六安一正阳关一华北路线对外销售。六安茶行到民国初年发展到13家。六安茶从1919年产量651 36吨(13 027 2担),到1934年1 950吨(39 000担),是向上发展的。其国内销量还是不小的,这就促进了当地茶叶生产。桑蚕业在光绪时因官方引种湖州桑。鼓励种桑养蚕而得到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国内丝厂的开设。许多地方的蚕桑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据1916年统计,安徽全省饲养蚕桑的农户共92 606户。是年共产蚕茧5 900屯(11-8万担)。这一切表明。安徽的蚕丝业到20世纪时己明显地有了发展”。安徽是著名的产烟区,鸦片战争后,有桐城、宿松、风阳几个产区,以凤阳一带产烟较多,光绪时。凤阳一带烟草、罂粟则纵横千里。七八月间。商贩四集¨。民国时期,津浦铁路开通以后,英美烟草公司在凤阳刘府、武店一带推广种植美国佛光、弗吉尼亚等烟种,并赊销种籽、肥料、工具等,介绍烘烤技术,秋季又以高价向烟农收购烟叶。由于烤烟比晒烟产量高,价格贵,收入可观,对烟农诱惑大,仅两三年光景,烤烟便在凤阳的刘府、武店和十五营一带,逐渐取代了晒烟的传统地位。随着栽培技术的广泛普及。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烟田已越出县界,跨出淮河,延伸到定远、五河、怀远、灵璧等地。丰产优质的风阳烤烟,在我国烟草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前夕,安徽风阳和山东潍坊、河南襄城,已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三大烤烟产地。

    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晚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与洋货冲突的行业衰退。如芜湖炼钢业在洋钢的冲击下衰落了:一些持有传统工艺的手工业,因为没有洋货的冲击而继续保持发展:由于洋纱输入,一些手工纺织业一度兴盛。制茶、粮油加工等也发展明显。从民国初年到抗战以前,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没有多大的破坏。“迄( 20世纪) 30年代初,我国手工业的产值和功能还都远大于机器工业”。安徽地区为落后地区。手工业受到破坏要小些,并有新的发展,结构有所变化,以纺织和粮油加工业发展最快。以处于农业区的蚌埠为例,蚌埠在开埠后因为商贸繁荣,人口增加,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20年,蚌埠有行当20多个,作坊、工场100多个;1930年,全市手工业行当发展到40多个作坊、工场近200户。蚌埠手工业有四个特点:一是蚌埠手工业是从民初发展起来的:二是在抗战以前发展很快,抗战以后也有发展;三是新行业不断出现,比清末增加了很多:四是这里以本地特产加工为特色的手工业较出名。如木工打制的木帆船、棺木、家具、农具等,其中篾匠制作的竹器行销皖北各地。民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有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原来家庭内前店后坊生产,后发展为手工工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其中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最为明显:另一方面,一些纺织、粮油加工作坊向资本主义机器工厂生产过渡。芜湖由于纺织和粮油加工等手工业繁荣,到民国时期。开始进一步向机器工厂生产过渡。如芜湖同丰、合兴等碾米公司从美国、英国进口马达、碾米机生产,由明远电灯公司供应电力。同丰等碾米公司由于使用机器生产,效率远较一般碾米厂高。年产米达20万石。1919年芜湖设立并形成了皖省最大的纺织厂——芜湖裕中纱厂。开始机器纺纱。但是,这种转变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由作坊一工场一工厂发展而来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一方面是移植西方机器工业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过渡的过程。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f 1840-1 895年1 50多年期间,发展于中日甲午战争到1949年的50多年期间。而安徽地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产生在晚清时期,发展在民国时期。首先,从资本构成来说,有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等。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也开始深入内地,在安徽设厂。官僚资本较少,除晚清时期安庆火力发电厂外,只有蚌埠光华电灯公司和官印局,合肥贫民工厂和耀远电灯公司,六安寿县设的正阳立煌小型机械厂等。另外,淮南煤矿是最大的官僚资本企业。民族资本在民国时期所占成分最大。其次,从地区分布来说,从口岸城市向其他城市推进。芜湖开埠早,商业繁荣。近代工业发展也很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较快,20世纪20年代初,芜湖工厂“养活男女工人约数千计”。蚌埠后来居上,手工行业增多,机器工业发展较快。从1919年英美烟草公司门台子烤烟厂和光华电灯公司建立后,从事印刷、卷烟、制革、面粉加工、织布、染布的私营工厂不断开办。在私营工厂中。多数是民族资本工业,也有的属外国资本工业,如门台子烤烟厂;光华电灯公司和1925年军阀陈调元部开办的官印局等则属官僚资本工业。另外。安庆、合肥、滁县等近代工业也开始有所发展。最后,近代工业产生早。但发展慢。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安徽最早的近代工业。但是它对安徽地区影响不大。没有使这里近代工业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是有限的。

    纵观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条例,如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厂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减轻了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三是一战期间,国际钢铁价格猛涨,刺激了国内投资工矿业的积极性;四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市场扩大,在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很大。从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化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从这个具体的变化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辛亥革命积极的历史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