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筹款活动(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志旭 吴桂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兴中会成立之,试论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筹款活动,

   四    以上仅从起义的具体过程分析了筹款活动对武装起义的消极影响,其实,进一步看这一阶段革命派的心理状态,可以发现,革命派头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段有筹款就没有革命”的共识。这种共识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夸大筹款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性的思想倾向,即认为筹款第一”、筹款至上”。孙中山一向把筹款视为‘最要之事”、第一要义’:过分拔高经济因素的作用,认为牛国今日之革命,纯视经济力为转移,经济力大,则成功速;经济力小,则成功迟;若无经济力,则不能草命”。甚至把筹款活动与汉族存亡”等量齐观,在他看来。有款则军事势力立增。革命能持久进行,军政府可以成立,然后可以‘因粮于内地,借债于外国”,左右逢源,国用无忧,因此得出结论:惟当地(指筹款)得失之交,为吾汉族存亡所关”。1重视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毫无过错,何况革命派领导的是输入式起义:过错的是这种筹款第一”心理一旦形成,便会使革命派仅着眼于眼前的筹款行动而放松或无视对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革命活动的领导。    值得注意的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人们迫切希望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归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他能携巨款而回。诚如孙中山所说:‘中外各报皆多传布谓予带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予甫抵上海之日,同志之所望我者以此,中外各报馆员所问者亦以此。”还有人认为,江浙联军的将领们之所以反对黄兴任大帅而支持孙中山,正是因为他们择肥而噬。认为孙中山能筹到巨资。由此可见,筹款心理并非个别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现象,在辛亥革命前后,它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至少,长期的筹款活动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致命弱点是严重脱离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而把自己的活动局限于联络会党和军队昀狭小范围内,没有积极领导农民的反抗运动,以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革命派联络会党,并不对这种落后的并不犀利的工具”加以彻底地改造,仅是利用它们排满”的民族意识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吻合之处加以现成、简单地利用:革命派联络新军,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宣传组织工作,‘三二九”之役,新军只是束手作壁上观”。他们抢守‘成败之机在乎接济”这一信条。只能落入筹款、失败,再筹款、再失败的窠臼。

   二十世纪前十年。反美爱国运动、抗捐抗税运动、抢米风潮、保路运动等风起云涌。中国的革命形势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可是。革命派却无视这一切,仍按那一套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战略我行我素。把主要力量放在海外筹款而不是去引导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热潮。这一切,从革命派的主观意识上讲,筹款第一”心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然,以上所列举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本性所规定的。正如筹款活动是革命派在封建统治面前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而不得已为之的手段一样,筹款心理本质上也只是革命派软骨头和革命不彻底性的一种体现而已,过分夸大心理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很危险的。然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否认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在历史事件和现象申的影响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具体地把握历史上的人和物,才不至于把历史简单化。因此,正确把握精神心理现象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革命派的筹款心理也当如此看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