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实业印象(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叶玉跃 查看:
保路权 兴实业
100多年前,清政府为了贪图外商提供的浙赣铁路借款,出卖路权,激起了浙江民众的反抗,浙江的一批有识之士成立了浙江铁路公司。公司公开招募铁路股款,募得股款2300万元,是外商允诺借款的两倍。然而这么多钱存放在沪杭30多家钱庄,支取、保管、运用都成了大问题,于是1907年10月5日,浙江省第一家银行,也是全国第一家商办银行在杭州应运而生。银行取“振兴实业”之义,名之为“浙江兴业银行”。汤寿潜,浙江铁路公司的总经理,是银行的创办人,浙江铁路公司为银行最大股东。蒋抑卮,蒋广昌绸庄少东家,蒋家是银行大股东,蒋抑卮也是银行实际掌权人。
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上海、汉口设立分行。1915 年,银行进行大改组,把全行的行政和业务中心移到上海,改上海分行为“本行”(后又称总行,改杭州总行为分行)。叶景葵任董事长。
浙江兴业银行贯彻“信用为上”的方针,储蓄存款从1915年的438.5万元,上升到1926年的3312.1万元。在1918年至1927年五度位居全国各大银行之榜首。
浙江兴业银行为振兴实业而建,银行积极扶持兴办实业。如近代著名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兴业银行一直将其列为重点放款户。兴业银行尤其关注国计民生急需的事业。1934年,兴业银行向当时国民政府铁道部建议,尽快修筑钱塘江大桥。建议被采纳后,银行积极筹措款项,邀请中国、浙江实业等银行组成建桥银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在兴业银行发展的中后期,它还注重经营房地产业务。在旧上海的金融界中,兴业银行的房地产业务做得最大,到上世纪40年代末,拥有近1000幢房屋。
出私财 救银行
1911年,辛亥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这得力于当时的一代浙商蒋抑卮从中艰苦奔走斡旋。
蒋抑卮(1874—1940)浙江杭州人。号鸿林,谱名玉林,字一枝,以字行,居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创办人之一。业余好钻研古籍,尤以清儒音韵训诂之书为重。与鲁迅为多年好友,曾出资代鲁迅刊行《域外小说集》。家有凡将草堂藏书,大部为钱塘汪氏万宜楼旧藏,约5万册。
10月的一个早晨,一个银行职员慌乱地冲了进来:“请……请蒋先生马上去银行……”匆匆赶往银行的路上,蒋抑卮弄清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原来伴随着武昌起义的轰轰烈烈,社会上的一些谣言也不胫而走:汉口的兴业银行分行倒闭了,等等……谣言传到杭州,那些持有兴业银行钞票的人慌了,纷纷涌向羊坝头,终于酿成“挤兑风潮”。
赶到银行,蒋抑卮眼前所见,“挤兑者争先恐后,撞门攀窗,几乎不顾生死。”
浙江兴业银行发行钞票虽有十足的准备金,但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放贷出去了……想到这里,蒋抑卮立即掉头往外挤。一定要想法子救银行。
情急之间,他叫来夫人,将自家的私财倾囊而出。不够。再冲进父亲的房间,说明银行的燃眉之急,要求整个蒋家“出私财以济急”。蒋抑卮像个上紧发条的铁陀螺,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只知奔走旋转,利用蒋家的各种社会关系,多方调集现银。最后终于以自己的名义从两浙盐运使、湖州巨商周庆云处借到了巨额现银。
当一箱箱银元摆在了兴业银行柜台里,蒋抑卮惊魂方安,吐出长长的一口气来。撞门攀窗者,也纷纷安静下来,缓缓退去,中山中路上的人流终于改变了方向,挤兑风潮终于过去了。
此后的10余年,浙江兴业银行在全国私营银行中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它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储蓄银行被合称为“南三行”,是中国金融界南方的首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兴业银行的工业贷款大都成了死账。好不容易等来抗战胜利,却想不到,货币发行以天文数字激增,贬值速度不是一天贬多少,而是每分钟都在贬。兴业银行仅存的那点“保命钱”眼看着一点点贬值,直到成为一张张废纸。解放后,浙江兴业银行迎来公私合营,而它背后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