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米市的百年沧桑

辛亥革命网 2012-07-0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家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长江两岸、江淮地区,自三国、魏晋以来就是主要的稻米产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裕富足的稻米资源,使芜湖得以因利乘便,在十九世纪

1984年7月20日,芜湖米市重新开业盛况

  长江两岸、江淮地区,自三国、魏晋以来就是主要的稻米产区。迨至北宋时,已成为“田地之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其江山之胜,又天下之奇处”的鱼米之乡。而芜湖又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兼有水陆交通之便。唐宋时即有兴建粮仓、屯粮转运的历史记载。明代商品经济的刺激,芜湖已成为“舟车辐辏、百货兴聚”的沿江重镇,皖中、皖南所产稻米多在此聚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裕富足的稻米资源,使芜湖得以因利乘便,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无锡、长沙、九江并列为中国四大米市。

  李鸿章建米市  芜湖多得实惠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设立海关,随之便形成商埠。外国商品在芜湖的倾销,带动了皖产农、土产品的输出和交流。但是,由于芜湖未成米市,所以,皖产稻米只能帆运镇江七浩口。芜湖位于长江支流水阳江、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的会合处,南通宣城、歙县,北达合肥、庐江,顺江而下,直达南京、上海,逆江而行,可达九江、汉口。而青弋江和巢湖流域又是安徽两大产米区。江淮稻米舍近求远,无疑将滚滚财源泻往外省。

  1877年,李鸿章权衡利弊,为维护皖省商业利益,奏准朝廷,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移芜湖。同时,还授意皖南兵备道兼芜湖关监督、广东人张荫桓利用同乡关系,前往镇江游说粤帮客商,如若先行迁芜,将享有各种优惠条件。粤潮两帮早已认识到江淮稻米长途水运,既担风险,又有诸多不便,从长计议芜湖确比镇江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便顺水推舟,率先迁来芜湖。清光绪八年(1882年),芜湖米市正式形成。

  粤潮两帮相继迁芜后,烟(台)、宁(波)两帮也紧步后尘,接踵而至。自此,芜湖米市蔚为大观。粤、潮、烟、宁四帮米号的粮源,多来自大江南北产米各县,如江北的合肥、巢县、舒城、庐江、无为,江南的宣城、南陵、繁昌等县。

  稻米堆积如山  钱庄银行争荣

  清光绪二十四至三十年间(1898—1904年),芜湖米市的稻米出口每年多则500余万石,少则也有300万石,真所谓“堆则如山,出则如江。”中华民国的最初几年,因“赋税既多,运费加重,”粮米出口曾出现减退趋势。但是,到了1918年和1919年,全国一些产稻省连年丰收,芜湖米市集散的大米,便已远非安徽一省,川、鄂、湘、赣等省的稻米,也经水路运至芜湖。这种繁荣景象,曾有人在《安徽省一瞥》中作过生动的记录:“运米的轮船往来广州、芜湖间,如穿梭似的繁密,因为是年安徽的米大熟,米价低廉,各处运米来芜湖的船民,帆船如云似的堆满了江边,岸上各栈屋的米堆积如山。……这一时候,做米生意的,无不利市三倍。”

  直至1927年,稻米年出口量仍维持在五百万石左右,整个行业兴盛发展。钱庄的兴起便是例证。米粮交易依赖钱庄货款调剂有无,因此,钱庄资金的投放,也必然以米业为大宗。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芜湖仅有十余家钱庄,光绪二十年(1894年),钱庄已发展到23家。民国年间,次第建立的十余家银行,逐渐取代钱庄的米市业务。

  米市由盛转衰  天灾人祸并行

  芜湖米市的米源素有“南宣北合”之称,源源不绝的稻米,由南北运河运至芜湖,必然带动起内河运输业,当时约有三十万人全赖为米市载运稻米维持生计。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芜湖仅有几家米粮批发商,延至1929年,已发展为二十九家批发商。饮食服务业也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电厂、面粉厂、纱厂、火柴厂、肥皂厂、翻砂厂等,也得以兴建发展。为米市所需的斛工、绞包工、捐包工等也纷至沓来,涌至芜湖。

  1927年后,芜湖米市便江河日下,景象日非了。米市兴起时,为限制皖产大米出境,芜湖设米捐局进行管理。可是,1930年却奉命裁撤米捐局,并撤去五十里以外的常关和厘金局。自此,各地米船改泊芜湖附近的鲁港和裕溪口,稻米开始向价高处分流。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间,安徽几乎年年有灾,粮食收成锐减,国民党政府又以赈灾为名,免征进口税,放任大量外国米粮倾销国内市场。芜湖大米的主要销售地是广州、潮州、汕头、福州,其次是天津、烟台、青岛、威海等,也有少量销往南通、上海、香港和日本。以往,华南地区缺粮,之所以舍近求远,不往邻近的湘、鄂、赣等产米省采购,就是因为旱路运输不便,水路运输便利,而求诸芜湖米市。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使广东与湖南、江西新辟快速通道,当然比迢迢水路、千里辗转便捷的多。这样,芜湖米市的稻米在广州、潮州、汕头、福州等地的销路,又为湘、赣米所取代,芜湖米市由此进入低谷。

  官僚资本对芜湖米市早就垂涎三尺,1937年4月,由宋子文、孙科、吴铁城等人发起拼凑了一个“华南米业公司”,分别在芜湖和广州两地设立仓库和碾米厂,从事皖产大米向华南地区的贩运,垄断和控制了安徽的大米市场。

  米行凋敝歇业  今日面临挑战

  原本已经萧条、萎缩的芜湖米市,由于官僚资本的介入,便好似雪上加霜,只能苟延残喘而已。同年12月,芜湖为日军占领,米市数十家仓库的稻米,全数为日军没收,随之而来的汪伪汉奸又助纣为虐,充当日本洋行买办,强行搜购“限价”稻米,许多米商叫苦不迭,不得不关门倒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视沦陷区为金山银库,搜刮罄尽,米市受害尤甚。他们和当地军、政、财界人物沆瀣一气,官商一体,在芜湖开设米号、米行、砻坊、堆栈等,多达300多家,搜购稻米,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扰乱市场。1948年的“8·19”限价,更给米业带来深重的灾难,米商限价售出的粮食严重蚀本,加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花样翻新的各种摊派,压的米市岌岌可危。各地帆运商都视芜湖为畏途。

  1945年至1949年间,芜湖米市业务萧条,市面冷清,米行凋敝,多数职工被解雇,不少米商改从它业,另谋生路。几年间,稻米出口从未突破二百万石,远不及鼎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米市曾起过积极的作用。1953年下半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米市也因之不复存在。1984年7月20日,芜湖米市重新开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芜湖米市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