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走上T型台
辛亥革命网 2009-01-06 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皮尔·卡丹(法国) 查看:
这张摄于30年前的老照片,是皮尔·卡丹第一次访华时在北京街头的留影。行走在普通百姓中间的国际时装界大师,看着中国人色调单一、款式雷同的衣着,心生几多感慨……
2007年10月20日,皮尔·卡丹08春夏时装发布会在敦煌鸣沙山的无垠大漠上举行。
作者简介:皮尔·卡丹,法国着名时装设计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创建了集设计、服装、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商业帝国。1978年首次访问中国,此后来华近40次,成为将国际时装品牌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981年,在北京饭店为中国观众举办了第一场时装表演。1983年,在北京开办了巴黎马克西姆餐厅。
我和中国有着久远的渊源。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就自己组团来中国旅游,登上了向往已久的万里长城。那时候我在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及其它国家的事业发展得很成功,但对和法国文化历史同样灿烂的中国却知之甚少,所以想了解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我也听说那时的中国社会环境还很封闭,老百姓生活艰苦,所以更想亲眼看看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走在大街上,看到中国人穿的衣服只有蓝、绿、灰几种颜色,他们像看到外星人一样好奇地盯着我,这情景现在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当时我非常吃惊和震撼。在中国走过几座城市后,我强烈地感到,中国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认识中国。旅途中,我接触到的中国人都很纯朴、善良、友好,跟他们相处很容易,所以第一次中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就有预感,中国需要变化、中国一定会变化!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有缘千里来相会”.我和中国有缘。1979年4月,我受中国轻工业部邀请正式访华。那次我带来几位外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界和外贸界内部人士参加的服装表演,引起轰动,这更坚定了我要让中国人都能看服装展、帮助中国培养自己的时装模特的决心。
当年的中国,由于经济落后,人们没有机会接触高级时装,甚至对时装模特和服饰表演还存有许多误解。我要让中国人学会欣赏时装、认识国际品牌的发展,更希望他们的服装色彩亮丽起来。不过我的举动也遭到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认为我来中国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冒险行为,甚至还有人说我疯了。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刚刚摆脱十年动乱之苦的中国人民,那时正戮力同心,努力工作,希望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后来,我荣幸地结识了非常能干的宋怀桂女士,她成为我在中国的总代表。她不辞劳苦地四处奔走,终于在1981年,北京饭店举行了我的第二场中国时装表演。此后,有关部门也开始关注我,当时中国轻工业部等机构给予我不少支持。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的。我每年都要来中国,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中国人的勤劳智慧让我钦佩。如今,与我合作的中国工厂,已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和巴黎一样精致、高档的产品。我经常在巴黎时装周上看一些很有潜力的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和丰富想象力既前卫又具有国际水准。我最初开拓中国市场时,将我的设计授权给中国制造商,让他们从“复制”学起,这对提高中国本土服装设计有很大益处。我认为中国时装设计师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他们的审美和创新意识需要舞台和时间逐步展示出来。
2008年我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场美轮美奂、跨越古今、充满想象力的演出令人如痴如醉,不论是音乐、舞蹈、服饰还是场景编排,都显示了中国人在艺术、时尚领域的智慧和不断追求。
法中两国对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美食艺术是互相欣赏的。1983年我将享有百年声誉的马克西姆餐厅“克隆”到了当时人均月收入只有几十元人民币的北京,遭到西方媒体的怀疑。但这不能动摇我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这家餐厅,不仅将法国餐饮文化介绍给中国人,让他们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法国风情;同时还希望这里成为一个社交沙龙,两国朋友可以在这里谈天说地、愉快交流。
我热爱艺术,这是设计灵感的源泉。法国与中国是西方和东方文化的两大杰出代表。当年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探险中国,给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我在意大利出生,也继承了这种品质--喜欢冒险和挑战。去年我参与制作、为北京奥运会献礼的法国现代音乐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不仅是为加深两国文化交流,也是想借马可·波罗的探险精神和勇气来鼓励奥运健儿勇敢拼搏。我非常愿意为法中文化交流做点事情,这种交流能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加深友谊,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没有文化,时尚也就没有了内涵。我为自己能在其间发挥作用,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
(李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