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辛亥革命网 2009-08-07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建国初期的重点建设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工业布局,建设者们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一)重点建设奠定工业化基础
  解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1949年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水泥66万吨。不仅工业资本存量小,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结构也不合理: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工业只占26.2%。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并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其中原煤产量增长98.5%,原油、发电量、钢、机床产量分别增长1-3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5.5%,工业企业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五”时期,被公认为新中国前30年发展稳定、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
  向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工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从无到有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1952年,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5年,中国的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1956年,中国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开始批量生产;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全国一盘棋的工业布局
  经过“一五”时期的大规模、有计划的重点工业化建设,带动了新中国第一次城建高潮,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出现了八大工业区,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从1964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善了中西部工业布局和基础薄弱的现状。三线建设期间,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时期。不但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准备。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忘我奉献艰苦奋斗的建设者们:
  ——马恒昌小组。马恒昌小组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铣床分厂的一个车工班组,小组曾以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建立岗位责任制等突出表现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老英雄孟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鞍钢工人孟泰忘我劳动、无私奉献,并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成果。
  ——铁人精神。凭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王进喜被誉为油田铁人。
  ——梦桃精神。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工人赵梦桃十年如一日,忘我劳动,其“困难留己,方便让人”和“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思想品德,被概括为“梦桃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