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赢的窗口——从上海看中国加入世贸5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06-12-10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宇 查看:
新华网上海12月10日电(记者 吴宇) 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来自越南司法部的10名高级官员在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悄悄”接受了有关加入世贸法律调整的培训,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自己加入世贸的经验开展对外培训。这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 者和推动者,同时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效应对加入世贸机遇和挑战的一种肯定。入世5年,上海正成为一个世界共赢的窗口。
本土企业“走出去” “华交会”办到海外
440多家企业、550多个展位、1.2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这个规模不小的展览会不是办在国内,而是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一届特殊的“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之际,华东地区纺织轻工行业的外贸企业第一次将已有16年历史的“华交会”由国内办向海外,4天的展会吸引日本客商8000多人,成交超过7000万美元,规模和参展企业数量都创中国境外商品展之最。
“华交会”组委会负责人、上海市外经贸委副主任汤庆福认为,“华交会”大阪展的举办,说明传统的“中国制造”经过加入世贸的5年洗礼,更加成熟自信,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中国各类企业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合的强烈愿望。
作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项目,由上海多家企业联合投资13.46亿美元,以旅游、商务为核心内容的大型综合社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自2003年7月开始酝酿以来,目前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截至2000年底,上海共有海外贸易机构和投资项目582个,总投资4.4亿美元。而到2005年底,上海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猛增至909个,总投资22.4亿美元,其中2005年一年,全市对外投资总额达7亿美元,比2004年猛增1.13倍。“入世效应”可见一斑。
对外贸易“进”多于“出”
海关统计显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的2001年,上海口岸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1205亿美元,今年可望跃升至4200亿美元左右。目前,上海口岸平均每天就有11.25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5.75万个标准集装箱装卸和144万吨货物吞吐,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大发展而开工建设的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开港刚刚一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达到326万标准箱,进出口货物达421亿美元。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随着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承诺,关税大幅降低,世界各国通过上海口岸对中国的出口迅速扩大。以上海市为例,10年前,上海日均进口不到0.39亿美元,而今年上海日均进口达到了创纪录的约2.9亿美元。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从1999年以来外贸已连续7年逆差,10年间累计外贸逆差达527.39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进口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而且也让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中国消费者体会到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好处。以手表和美容化妆品为例,自2003年以来,上海年均进口增幅分别高达九成和1.47倍;在上海的华联、联华等本土大型超市,进口商品种类已多达四五千种;而随着麦德龙、家乐福、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商业巨头加速进驻,目前上海平均每1360人就拥有一家连锁门店,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家门口随时可以买到国外的时髦品,几乎没有时间差了。”从事化妆美容工作的杨小姐说。
关闭“假冒市场” 名牌货真价实
今年6月30日,上海永久关闭了位于市中心、有“假冒市场”之称的襄阳路市场。来沪访问的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富兰克林·拉文高度称赞这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和加强,上海已成为外资研发机构落户中国的首选地之一。2001年以来,每年新增数量都超过20家。截至今年9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机构已达191家。
一个月前,瑞士诺华公司宣布投资1亿美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其全球研发网络中的第8个研发中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博士说,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是诺华公司对中国政府尊重知识产权充满信心并愿意致力于在中国长期投资的标志。
上海美国商会近日公布的一份有274家在华美资企业参加调查的“2006年度中国商业报告”,更是高调肯定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企业的积极影响。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公司过去5年在中国的经营扩张有何影响”的提问,8%的接受调查美资企业表示“非常关键”;36.4%的美资企业表示“重要”。“迄今为止,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的承诺如何?”2.6%的接受调查美资企业认为“非常好”;17.7%的美资企业认为“好”;58.9%的美资企业认为“较为满意。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最近也联合对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6%的受访外资企业决定今后三年内“大规模扩大投资”,51.2%的外企决定“小规模扩大投资”,24.9%的外企表示将保持现状,准备缩减规模的外企只占0.5%,没有一家外企表示准备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中国经济完全与世界接轨之际,上海,这个中国的“窗口”正在成为国际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