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30年:历史性的变革 划时代的飞跃

辛亥革命网 2008-07-17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董峻 王立彬 于文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 ,农村改革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夜色中熠熠生辉新华社记者徐澎摄(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 题:历史性的变革 划时代的飞跃--农村改革30年记略

  新华社记者董峻、王立彬、于文静

  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政策入手,成为巨大的社会进步推动力量。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中国农民命运的三次重大变化

  30年前的一天,江西靖安县宝峰村农民李科堂用一辆借来的拖拉机把新娘拉回了家。现在,他的儿子要娶媳妇了。“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儿子结婚,能用10辆小汽车把媳妇娶回家。”他感慨道:“真像做梦一样。”

  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整个中国农村的一次大变革。4年后,李科堂全家承包了村集体的5亩多地,结束了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包产到户让李科堂和他的乡亲们迸发出巨大的积极性,种粮之余还种了棉花和西瓜、果树等经济林果。几年后,全家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茅草房也换成了砖瓦房。

  数据显示,1978―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这时,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却陷入滞后窘境。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此,改革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上。

  李科堂家的第二次大变化发生在2006年。当年,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相继全部取消。

  “改革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改革后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70元钱。”李科堂说,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回到村里种地。

  农村税费改革是从2000年逐步展开的,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共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到2007年达600多亿元。一减一补,全国农民得到大约2000亿元好处。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又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六个涉农的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此后连续4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新世纪关于“三农”的这5个中央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

  李科堂家的第三次大变化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我家种了5亩水稻,每年可得国家良种、农资、种粮直补共计350元,种粮年净收入2000元。”李科堂说,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后,每年交10元钱,医药费就可以报销50%至75%,乡亲们看病不再发愁,全村1200人都参加了。此外,孩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和书费全免,村里还建起了阅览室,村民的“饮水难”“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不仅是今年,更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