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农民工眼中的“30年”(2)
辛亥革命网 2008-10-06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吴 冰 查看:
【故事】
“第一个月试工工资,扣除生活费后,只有15元。”吴俊今年25岁,江西抚州人,8年前来东莞长安镇打工,“现在我的工资是3000多元。”
“吃、穿、住、行、读书、医疗、社保……每样都有变化,数不过来!”吴俊说,“没有改革开放肯定没有这一切。印象最深的,是打工环境的变化。”
刚来东莞时,他在金科纸业负责给礼盒擦胶水,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八九个人挤住一间工房,每天下班又累又乏,倒头就睡。现在,他一个人住个套间,房间里有空调、厨房,洗浴间有热水器,还有厂里给买的医疗和工伤保险。
如今,他所在的美泰玩具厂会为工人集体过生日,在宿舍区设置台球桌、阅览室,还为职工免费培训……“这在当初想都不敢想!”
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在这里落户,最早的一批农民工进入这座城市,如今,仍有600万年轻的农民工,支撑着这里的现代制造业。
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广东东莞,这座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民工发展史上都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城市,倾听“80后”、“90后”农民工的心声。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工进城,没有农民工就没有东莞的今天。”东莞莲花山庄拓展部陈晓烽介绍说。东莞今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新莞人管理局,而广东则提出确保今年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75%。
改革开放30年,除了物质上的变化外,最令新一代农民工感慨的,当属打工环境的变化、权益保障和社会的进步。告别无限期加班、欠薪无人管的日子,新《劳动合同法》使他们劳动有合同、维权有渠道、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在打工生涯中,他们可以昂起头谈工资、谈社保、谈打工者的权利,并比较选择工作环境。
从3000元到30万元
改革开放,
给了融入城市的平台
【故事】
“不会干农活,不知道1亩有多大。”马志纯1980年出生,来自湖南常德,打工8年,有了自己的公司——东莞开山机电设备公司。
他把自己父辈的打工生活,总结成三句话:打工挣票子,回去盖房子,娶妻生孩子。而他现在,肯定已经不会回去了。新一代农民工与土地的联系不再密切,对城市的认同感更强,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
“正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融入城市的平台。”马志纯说。
刚出来打工时,他在工厂做品质检测、负责水电施工,后来当上施工总监。打工间隙,他花3年时间,读完了自考大专,2006年开起了自己的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年销售空压机30多台,营业额100多万元。
“刚来时,希望每月能拿到3000元,现在,希望每月的营业额能有30万。”马志纯说,“现在公司最缺的是资金,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民工创业者的扶持。”
“当老板也很辛苦!”马志纯说,他现在的想法是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关心打工者的养老、医疗保险的全国联网和完善。
“新一代农民工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这些年党和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和关怀、政策上的保护、法制上的健全和法律的普及,形成了肯定农民工主体地位的社会氛围。
而在横沥镇宣教办副主任李漪舟看来,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变化,使得新一代农民工更“上进”: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像上一辈那样只满足打工生涯,告老还乡,而是渴望创业,在打工中积累经验、寻找机会自己做事。
“30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丁力说,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问题还有许多,如覆盖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同住子女的教育、法律援助等,这些都必须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从400元到200万元
未来发展,
一切皆有可能
【故事】
张茂德一口浓重的山西腔,他来自“黄河第九个拐弯处——山西河曲县刘家塔镇冯家庄。”
1997年刚来时,“在制版厂学凹铜版设计,学徒工资每月400多元。从没摸过电脑,就咬着牙从打字学起。后来就开始跑销售。”小张自称是个外向型的人,出来是为了“见世面”。
“那时,骑摩托车去东莞城区要50多分钟。中午5毛钱门票进人民公园,椅子上一躺算是午休。”销售的经历,让他很有故事,“摩托车让交警扣了不下10次,原因是不戴头盔。因为跑销售,头发长,一戴头盔就压乱了,怕客户印象不佳。”
他去年辞职,在横沥开了一家毛家饭店加盟店。“学到的是思路和方法。”张茂德说,“这几年胆子变大了!毛家饭店股份制,总投资200多万元,800多平方米,以前不敢想。”
谈及今后的打算,张茂德兴致勃勃:“下一步要把规模搞上去,把3楼做宴会席。不知道会做多大,一切皆有可能。”
“工商费取消后,希望国家把营业税降下来,银联刷卡扣2个点数也太高,不利于拉动和刺激消费。”显然,他已经是一位小老板了。
“新一代农民工的转变和转型,孕育了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无限可能。”广东省农委办副主任陈祖煌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一代农民工无疑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这位研究农业问题的专家,用“集合型增长”来形容新一代农民工的转型。他认为,未来中国需要一批掌握熟练技能的产业大军,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朝气、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视野也更加开阔。创造力与活力深蕴其中,他们的素质和成长性,决定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也认为:“农民工队伍必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产业工人转变,拥有一定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工正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