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
辛亥革命网 2010-11-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银蝶 查看: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据鲁豫皖苏四省之要冲,是津浦、陇海两铁路的枢纽。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津浦路,连接南北战场,进而击破陇海路中国军队的防线,与华中战区的日军会师武汉,决定夺取徐州。中国军事当局鉴于徐州的战略重要性,决定全力防守,令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驻徐州指挥作战。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与日军侵略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史称“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日军以津浦路南段为主攻,北段为助攻,分别由南北向徐州推进。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以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组织南线日军北进。12月中旬,南路日军从镇江、南京、芜湖渡江北上,中国守军利用淮河、淝河等地形阻止日军沿津浦路北进。中国守军与日军激战数日,各部守军反复冲锋达数十次,伤亡甚重,被迫撤退。第五战区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与驻守的第31军协同作战,痛击日军,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日军撤回淮河南岸,中日双方军队隔河对峙。
图1:会战中的日军战车队
津浦路北段地区,由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驻守。1937年12月,日军一部在青城、济阳间渡河,相继攻陷延安镇、归仁镇。25日,日军向山东潍县进逼。韩复榘不组织部队进行有效抵抗,日军一路攻陷济南、泰安等地。韩复榘又一再放弃大汶口和济宁,将主力退出运河沿岸,使得津浦路北段正面大门洞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国民党中央改任孙桐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令其于2月12日率军渡过运河,进攻济宁。孙部与日军展开激战,死伤甚多,最终被迫撤退,以一部对津浦路北段南下的日军予以侧击。孙震部前来支援,使得日军无力沿津浦线南攻,双方成对峙状态。
津浦路南北两端的战事都陷入对峙状态。日军又决定会师台儿庄,从台儿庄西折会战徐州。3月13日,日军第5师团进攻临沂,李宗仁遣庞炳勋部和张自忠部内外夹击,日军第5师团损失惨重,仓皇奔逃。3月23日,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冒进,被诱至中国军队的伏击圈,损失过半。4月6日,李宗仁亲赴台儿庄指挥军队全线出击,矶谷师团主力遭到重创,取得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台儿庄大捷。
图2:台儿庄战役中的板垣师团运输队
台儿庄大捷极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中国军事党军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准备再次聚歼日军。而日军为了挫伤中国的抗战意志,决定继续集中兵力进行徐州方面的作战,准备一举消灭第五战区的主力。日军从平、津、晋、绥、苏、皖各战场,增调约三十万军队,分六路对徐州进行大包围。由于敌我装备对比悬殊和作战条件的不利,为保存实力,5月15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突围撤退。19日,徐州陷落。徐州会战结束。
日军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威逼郑州和平汉路。为阻止日军继续西进,蒋介石令第一战区部队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徐州会战,虽未取得胜利,但它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中日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在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作战,歼灭了数以万计的日军,台儿庄大捷尤其振奋人心。此役,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