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代社会变迁与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苏中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首先,由于开埠前汉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且发展十分稳定,对这一地区文化与风俗都产生了,武汉近代社会变迁与武昌起义,
 

首先,由于开埠前汉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且发展十分稳定,对这一地区文化与风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商人集团。武汉地区在近代的变迁中表现了非常强的适应性。开埠后,旧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未在外国经济侵略下夭折,相反还顺应了新的经济格局。正是有着这种商品经济的传统,使得开埠以后,资本主义的各种观念与思想容易被市民接受,并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在整体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依然较弱。其原因除了封建力量的阻挠外,还在于一个独立国家所应具有的保护民族经济的屏护机制被打破。近代武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圈占租界,驻扎军队,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等待遇,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商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张之洞在督鄂期间运用政府力量,大力举办洋务事业,曾一度使这一问题有所缓和。但从总体上看,一个地方总督的权力运作范国与效率毕竟有限,而晚清中央政府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政府成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障碍。由此看来,辛亥首义是近代武汉社会变迁的结果。    其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构造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各个阶层力量的消长。以商人集团为主体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其主体意识开始确立。另外伴随“湖北新政”在武汉地区出现了新知识群和新军两个新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猛增并多样化。清末武汉社会阶层及群体日益复杂化,而清政府无力进行管理、调适,只是一味地进行压制。尽管后来也颁布了一些“新政”政策,但为时已晚。新的力量不断成长,而旧的结构又不能适应,最终j中突的结果便是剧烈的社会革命。 

  第三,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武汉近代教育与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开埠以后,西风淅进,同时由于报刊杂志及电报电话的出现,社会资讯空前扩大,传播频率也空前加快。张之洞在武汉举办近代又教的宗旨虽然是“中体西用”,但发展的结果是西学的广泛传播和革命排满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同时这种文教事业集于一隅的文化格局,使社会成员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增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欲望和期待。然而腐朽衰亡的清政府是不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为此人们只能投身政治活动,并最终选择暴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的来说,清末武汉社会由于西方的侵入,带来异质文化,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迁。旧有的社会结构日渐解体,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旧有的政治体制已难以适应。其间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旧的统治力量曾努力挽救,然而其努力却加快了社会变迁的进程,其军事和行政改革及近代大企业的建立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动力,也提供了途径,最终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