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前的战略准备工作
辛亥革命网 2014-11-06 09:37 来源:团结报 作者:东青 查看:
长征前夕部分红军将领合影
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拉开序幕,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告终,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与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位置。而长征的发动,也有其复杂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原因,红军在长征前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并不是仓促转移,这也最终确保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节节失利
红军之所以发动长征,直接原因还是在于军事上的失利。蒋介石在对红军的四次围剿先后遭到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导致红军节节失利,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同时,在中共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得到全面贯彻,在组织上又大搞宗派主义,开展过火的党内斗争,撤换坚持正确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导致中央苏区在政治上面临危机,造成了党内、干部队伍里的恐惧疑虑心理和苏区社会秩序的不安定。此外,中央苏区这时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这不能不影响到革命战争、人民生活和人心安定。因此,在此不利形势下,红军要在中央苏区坚持持久作战是确有困难的,这不能不使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要考虑红军突围作战略转移,以求得保存红军的活力。
1934年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后,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国民党军进入苏区的腹地,中央红军在内线打破敌军的“围剿”已十分困难。当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此时也已意识到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已无可能,曾考虑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的问题,并把这一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虽然同意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以保存有生力量,但同时认为中央红军不一定马上撤离中央苏区,在内线坚持斗争,打破敌人的“围剿”还是有可能的。据此方针,博古、李德等人虽然提出了战略转移的问题,而且开始了退出苏区的间接准备,但在战略上继续同敌人拼消耗,完全忽视了有生力量的保存。为做好转移准备,中央军委于7、8月间先后命令红七军团、红六军团进行北上西征。但由于红七、红六军团的兵力过小,在北上和西征后,不但未能牵动大量敌军,达到预定的目的,反而使“围剿”中央苏区之敌加快了“围剿”的步伐,中央苏区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兵员准备:参加长征的人当中大约一半是新兵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伤亡数以万计,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和进行战略转移,急需扩大红军兵源,充实红军队伍。5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的宣言,提出五、六、七三个月在中央苏区扩大红军5万的号召。7月7日,中革军委总动员武装部宣布扩红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扩红总数突破6万余名。9月初,中央组织局、总动员武装部又发出《关于九月间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的通知》,决定即日起开始争取在九月份内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为突围西征即长征出发作准备。在火热的宣传下,苏区的广大青年男女踊跃参军,从五月到九月征集新兵约十万人,中央红军增加到5个军团,红八、红九军团几乎全是新兵。此外,中革军委决定成立红八军团和教导师等,壮大了中央红军的力量,使红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据估计,长征开始时参加长征的人当中,大约一半是新兵,甚至有的部队干部是老兵,战士完全是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