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民国第一女将军(2)

辛亥革命网 2016-06-17 09:00 来源:每天进步一点点 作者:张胡子 查看:

胡兰畦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千千万万革命志士中的一员,她曾经颠沛流离、出生入死、身陷囹圄、历尽艰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家庭幸福。

  1925年,经人介绍胡兰畦认识了川军的青年军官、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有人说是陈毅的堂兄,也有人说是陈毅曾经的战友),并很快结婚。随后她跟随丈夫到了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广州,胡兰畦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久之后北伐军占领武汉,并在那里办了黄埔军校的分校,开始招收女学员。胡兰畦听说此事后,立即向丈夫提出要去武汉报考军校,然而陈梦云的大男子主义在这时暴露无遗,他坚决反对,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而胡兰畦心如磐石,不肯退缩,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夫妻俩只好分道扬镳。

  胡兰畦独自赶到武汉,顺利进入了她朝思暮想的军校,终于圆了她从小以来的军人梦。

  1927年4月的一天,陈毅约胡兰畦到武汉黄鹤楼一个饭馆吃饭。席间,陈毅问:“你到军校有几个月了,入党了吗?”胡兰畦垂下头说:“还没有。我向党组织申请过。”原来是李淑宁(即赵一曼,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的粗瓷大碗)让胡兰畦与陈梦云切断经济联系。陈毅后来曾为胡兰畦入党的事情找过女生队党小组负责人李淑宁,但无果而终。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汪精卫也蠢蠢欲动,悍然解散了武汉中央军校。在中共党组织的争取下,武汉中央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8月1日,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出发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胡兰畦、范英士等辞行,谁知这一别竟是十载。

  1930年,胡兰畦赴德留学,并在何香凝和其子廖承志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党。当时宋庆龄也在柏林,何香凝回国后,是胡兰畦陪伴在宋庆龄左右,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胡兰畦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而被逮捕,三个多月后,经过宋庆龄等人的解救得以出狱。她将自己在狱中的遭遇写成《在德国女牢中》一书,反响十分强烈,她的名字和事迹很快在国际上流传了起来。因为此书,德国将她驱逐出境,英国和法国也将她拒之门外,而苏联却对她打开了大门。

  当时苏联正在准备召开第一届作家代表大会,她受邀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会,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接见与赞赏。1936年高尔基逝世时,胡兰畦重返莫斯科参加葬礼。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为其抬棺,胡兰畦与高尔基的儿媳妇手捧遗物,为其执绋。

  胡兰畦回国后担任何香凝的秘书,并在上海“一·二八”战争中任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她勇敢地奔赴前线,参加战地救援,组织文艺演出,冒着炮火前进。

  1937年底,胡兰畦在江西与陈毅重逢,一别十年,相思入骨。二人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

  而新四军军长项英口气强硬地劝道:

  “你这国民党将军身份,留在国民党部队里,对共产党更有贡献。要同我们新四军的二当家结婚,党是不会同意的!”

  陈毅和胡兰畦失声痛哭,依依惜别。

  后来,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三年后,陈毅“自由”了,可胡兰畦却一杯苦酒喝了终生。陈毅在延安娶了张茜,成了家,有了孩子,胡兰畦仍孑然一身。为了国家大事,为了集体利益,她心甘情愿地牺牲个人的幸福。

  1939年夏,胡兰畦从成都赶到重庆,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当时有人向李济深表示不服:胡兰畦不过是一个弱女子,怎么可以做将军呢?李济深坦然回答:以她的革命历程,要是男的,都可以做中将了。 v解放后,陈毅当了上海市市长,胡兰畦在台下看着他在台上演讲,只能远远地看,只能暗地里痛哭。

  因为在此之前首先是时任上海副市长的潘汉年接待了她。潘汉年对胡兰畦说:“陈毅多次结婚,如今儿女成群了,你还找人家干啥?”胡兰畦根本不知道组织上对她有误解、有怀疑,这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小姐”,“武将军”听到潘汉年的这番话语,想到从1937年与陈毅盟誓订终身而被迫分别,苦等了陈毅12年,却等来的是这般令她肝肠寸断的结果,她便失声痛哭不止。

  她与他终究是生生地错过了。

  “文革”中,胡兰畦遭到批斗,耳朵被红卫兵打聋,生活异常艰辛,连买菜做饭的钱都没有,只得四处向好心人借钱。

  1982年,当年的老朋友廖承志托人找到胡兰畦,为她平反,恢复党员身份,她后来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晚年她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为老年事业贡献甚多,国际妇女界谈起胡兰畦,无不钦佩不已,无不感慨万千。

  胡兰畦革命一生,两袖清风,她曾说:

  “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这位民国的“花木兰”最终魂归乡里,长眠故土。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写过一篇文章:《你应该知道胡兰畦》,来让世人知道这个奇女子,我们都不应该忘了她。

  陈毅元帅也曾写过一首《幽兰》: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者满山隅。

  他并没有明确说明是为何人而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全诗五言四行二十字,一字一句所指,皆是胡家那朵美丽高洁的兰花。

  胡兰畦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千千万万革命志士中的一员,她曾经颠沛流离、出生入死、身陷囹圄、历尽艰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家庭幸福。但是,比起那些牺牲在敌人屠刀下和历次政治斗争中倒下的战友,她又是幸运的。她像一颗闪亮的流星,虽然在历史的夜空中转瞬即逝,但仍然留下了一道夺目的光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