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探(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刘国强 查看:
辛亥革命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观念的巨大飞跃,是中国社会“启蒙运动”的深化。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社会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闸门,马克思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中华民国建立后,人民对种种事物均冠以“新”字,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社会面貌出现许多新气象:“君主之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辛亥革命造成了传统制度与旧思想的解体,如李书城曾言,临时政府“扫除了中国旧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替了清政府的黄龙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向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孙中山还在命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的公函中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他在这一命令中主张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号,并提出:“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都是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鲁迅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推行新式教育。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m:“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白由相违”,否定了“忠君尊孔”的葑建教育。可以说,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的提倡与实行,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更和社会启蒙的深化。辛亥革命之后,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用“西服”来代替长袍马褂,蔚然成为一种风气。1911年12月27日,孙中山会见各省伐表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6011912年6月22日《申报》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中国货料仿西式制用;礼帽也是西式的。”辛亥革命后,人们深知中国传统服饰那种明等级决尊卑的政治作用,他们在讨论民国新服制时理所当然地要表达自己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不打破在服饰上存在的象征清王朝统治秩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块招牌就是形同虚设,中国人民至少在服饰上没有解放。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时对南京参议院议员们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始能与世界各国竞争。”在他看来,风俗(服饰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的改良进步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要条件之一。
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辛亥革命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它结束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帝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走向现代社会的曙光和思想上的大解放,开启了寻求崭新道路的契机,为盾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石,其积淀的历史财富值得深入探究,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