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货在广州(4)

辛亥革命网 2012-07-11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蒋建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之后,广州洋货消费的流行开始远胜内地。晚清的广州,消费洋货更成寻常事,五花八门的洋货随处可见。

  但是,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市场上的钟表多了起来,许多洋货店都经营钟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城内已有数家钟表专营店,钟表专营店的开设,说明其经营对象和范围在进一步扩大。同时,钟表品种达几十种之多,价格有高低。最贵的钟表售价达500银元,而便宜的只需几银元就可以买到,差距很大。像一款“红毛珠口玲珑底金壳走马人物贡表”,售价每对500银元;一款“红毛自鸣报刻打大钟碗通花铜壳表”,售价为14银元。当时的进口钟表,一般以英国产为多。

  由于钟表是珍贵之物,加之机械复杂,要购买一只满意的表,需要认真辨别,以致光绪年间一本《物意管窥》刊载了一位专业人士指导消费者如何鉴定钟表的文章: 

  “夫看标之法,必须先观其面,有次瓦面、金面有无崩裂,原来面抑或本地烧面次,观长短描针、花针、凹池金针、钢针等有无改换。本地开标,观其色水,要原质者为贵,有镀金,有油金,有金银囊,亦有五彩金银囊,亦有本地番渡金者……总之,有公司红印者为上货。”

  6

  西装:

  时尚装束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在广州的消费量仍然较少,但一些富有人士已经对洋布产生较大兴趣,特别是一些洋布店的商人,常常穿着洋服,给顾客一种“消费示范”的作用。

  到了同治戊辰年(1868年),洋布的价格已大为下降,但与土布比较,价格还是偏高。这一时期,洋布的消费有一定的增长。1868年,广州口岸进口各式布匹310991匹。

  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洋布价格进一步下降,已与土布持平。普通居民在服饰消费中,已经对洋布有了一定的好感。《番禺末业志》记载:“洋纱幼而匀,所织成之布,自比土布为可爱,而其染色更娇艳夺目,非土布所能望其肩背。”这时,洋布进口量大增,1885年达到554817匹。

  19世纪90年代,主要进口洋布的价格都在每匹2元左右,低于同类土布的价格。价格继续下跌,极大促进了城市居民对洋布的消费。

  20世纪初,洋布的消费迅猛增长。以当时最为畅销的漂白市布为例,1901年达到209700匹,比1882年的49120匹,增长了4倍多。

  1910年,广州市场的洋布每尺仅为银3分左右,比土布价格要便宜许多,取得了布匹市场的绝对优势。洋布从道光年间的奢侈消费品基本上转变为普通日用消费品。光绪22年(1896年),广州一位普通居民就在城内裕丰成衣店用洋服作抵押,“押洋布衫裤银一钱。”富裕人家在操办婚事时,较多地使用洋布。1898年,一位富人在娶媳妇时,“支出洋布里银2.67两。”

  20世纪初,洋布的消费已经由购买布料转向洋服装。据1906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称:

  “那些毛织品和棉毛混纺织物用于缝制时下流行的仿洋式服装。据称全城新开了100家裁缝店,主要缝制军服和校服……西式小帽、大帽及手套,亦大有加增,因本口华人喜用之故,盖男子约计有75%,均喜于冬令戴用西式小帽,惟多在入夜之时。”

  各裁缝店以缝制西服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如始兴公司在广告中声称:“本公司巧造中西各种服饰。”

  西装成为时髦装束,史料记载:“省城近年竞尚维新,社会中人无论男女,均喜西装服饰,即棉线衫一项,亦销流甚广,计是年进口估价关平十三万四千两,其胡礼号卫生裤,最为时尚。”从洋布到洋西服的流行说明广州服饰消费对西方进口商品已经广泛接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