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家:一个家族与武昌两次旧城改造(3)

辛亥革命网 2014-02-28 00: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口述:卢纲 整理:记者肖名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上个月举行的湖北省两会上,《关于推进武昌旧城改造路径和对策的建议》被政协列为296号提案,予以正式立案。该提案的主要作者卢纲认为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云动荡的大时代,武昌和蛇山黄鹤楼也是人们注目的焦点。祖父躬身于城区近代化建设,这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荜路蓝缕建设家乡的故事,我很荣幸至今仍能看到他留下的足迹。

  2010年代
  卢纲建议:让旧城“旧得有味道,旧得有活力”

  武昌老城历史上是武汉最精华、最有特色的地方,如果规划得好,可以得到“后发先至”的红利。在我的家族与武昌特殊历史渊源的背景下,我愿意追随先人的脚步,为城市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2013年,我在叶先培、昌庆旭等的帮助下写出了调研报告《武昌旧城改造的路径和对策》,以此为基础的提案在2014年湖北省两会上正式立案。

卢立群主持修建的南楼跨街拱桥、桥下是新扩建的长街马路(今解放路)

  在我看来,未来的武昌,期待着旧城中心的全面复活。第一,首义广场、农讲所、昙华林、户部巷等几个改造较好的旧城片区,与武昌老城缺乏有机联系;第二,老城缺乏生机与活力,民居结构老化,环境交通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三,消费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吸引外地游客尤其是中高端客流;第四,老建筑保护与利用,还仅仅停留在穿衣戴帽式简单维修上面。

  旧城改造,需要发挥旧城传承历史的作用,充分利用旧城的深层价值内涵,让旧城“旧得有味道,旧得有活力”。具体到武昌旧城,就要坚持点、线、面、片、圈、边的改造,以此拉动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惠及整个武昌乃至武汉。

  我的思路简单来说,第一,选对一个点,串起好几片。武昌老城区已拥有一批优质的景点,还需要一个过渡带和联系点将其串起来。第二,打通一条线,带活路两边。抓紧推进和平大道南延线的建设,打通连接积玉桥到武咸公路的交通,把现代化交通方式引进到老城区,引进高星级酒店、综合性购物中心,将积玉桥、昙华林、候补街、解放路、彭刘杨路、首义广场、起义门等处有机地串联起来。第三,是做活几个“眼”,扩展圈和边。以凤凰山、花园山、胭脂山为“眼”形成圈,内圈建立山林景观休闲公园,中圈建成住宅生活圈,外圈建造大型停车场、生活服务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圈。第四,借鉴新理念,打造产业链。借鉴上海天地甚至武汉天地的开发模式,从外部吸引开发资金,来推动武昌旧城的改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