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北京:辛亥革命之后的市民生活(2)

辛亥革命网 2014-04-02 00:00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口述:赵珩 采写: 李昶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北京这一百年变迁之速可以说超过了以往的一千年,我总结这一百多年里对社会生活影响深远的有七个阶段。,说北京:辛亥革命之后的市民生活

  就拿书信形式来说,你看当时李大钊给胡适的信,胡适给陈独秀的信,徐志摩给胡适的信等等,上来就是直乎其名,最近怎么怎么样的具体内容,底下落款是名字,那些繁文缛节的前置词、提称语全没有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可是一般老百姓却写信还是“父母大人尊前敬凌者”,或者是“父母大人膝下”,你会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波及面。当然它对于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女子上学这些解放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新文化运动最大的价值是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画一个问号,近年有许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这些反思有的过分,有的不到位,有的偏激,但是开始有了反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只是它主要的影响力基本上还是在知识圈。比如说,1917年-1937年,是京剧的最繁荣时期,并不因为新文化运动而受到什么重大影响,许多应时编演的新戏也并没有站住脚。都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在一般民众中的影响力不大。

  第三个阶段是北京从1928年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这个时期。北伐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21日宣布北京和上海作为特别市,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不再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因此开始有了“故都”、“古都”、“旧都”这样的名称。

  这一阶段有人管它叫“黄金十年”,可能有些夸大,但相对来说政治上比较平稳。往前说,1927年以前的军阀混战虽然不停,但是对于老百姓生活灾难性的影响,远不如日本侵华战争和国共内战破坏性大。军阀混战,张大帅打李大帅,李大帅打赵大帅,输了以后军队一哄而散,然后通牒下野,有时候张大帅、李大帅两人还在战场上打仗,可是太太们还在牌桌上打牌呢,彼此环视儿女亲家,这种事情太多了。北洋军阀时期那种打仗,士兵也没有为什么打仗的政治教育,都是招兵制,天桥那儿弄一个桌子,竖一个小旗,当兵给一块袁大头,发身衣裳,都是最次的再生布做的,染黄了、染灰了,戴个军帽儿当兵去了。军阀跟军阀之间,战斗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那边大炮一响,这边大炮一响就溃退,中间还有很多政客去合纵连横做调停,俗话说就是“跑和儿的”,来回来去地说项。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是直奉战争的时候想去做调停,走到东北刚进关,两边打起来了,谁也不认识他,躲到土墙后头,林长民抬脑袋看看,一枪把脑袋打碎了。

  北伐战争胜利以后首先这种局部的军阀战争没有了,1928年到1937年这一段时间并不是说政治上有多么平稳。首先1930年发生过蒋冯阎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起来倒蒋,最后被蒋击溃,这个大战没有波及到北京的城市社会生活,没有攻城略地这种问题;接着就是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因为是在东北,离北京比较遥远,但是日本人也在染指华北,当时国际上派李顿调查团出面调停,到了1935年有《何梅协定》,所以华北也是风雨飘摇,但是相对来说1928年到1937年,是属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比较太平的时期。

  北平市民的收入与物价

  这段时间经济上也还算平稳,当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实行法币—“——国家法定货币”,原则上一块钱法币等于原来的一块钱银元,但是后来法币越来越不值钱,人们还是偷偷地存银元。这段时间,政治上的平稳带来了民生的相对稳定和恢复,物价也比较平稳。首先东西比较便宜,一个银元换若干个大铜子儿,一个大铜子儿换若干个小铜子儿,随着时间换的数量不一样。一个小铜子儿能够买一套烧饼果子。一块钱法币买一百个鸡蛋,一百个鸡蛋相当于十二三斤,你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概念?两个大铜子能够买一对对虾,一块钱银元能买十来斤大对虾,就是说物价比较平稳。

  一般人工资从低的往高说,先说保姆,那时叫“老妈子”。当时北京的保姆基本上来自河北三河县,“三河出老妈”,都是三河一个一个介绍来的。她们的工资两块钱银元一个月,这属于最低的了,这两块钱银元如果买对虾能买二三十斤。但是实际收入不止两块钱,因为还有赏钱,比如主人家打牌,她要抽一点头,主人都会给一点赏,逢年过节有点赏,很多三河县的保姆她们把这个钱组织入会,“会”是一个地下银行,都放在可靠的人那儿,你用或者是给别人用,给他们一点利息。这我都经过的,我们家的保姆都入“会”。保姆在主人家住着,主要用主人家的,吃住都不花钱,水电不花钱,洗手的胰子、卫生纸等等这都不花钱,干落两块钱,所以有人像她这么攒攒攒,一个月就算攒一块五,一年十五块,两三年几十块,那时候一亩地几十块钱,有的人就在三河县买了地。解放前夕,保姆成了地主、富农的也不是没有。

  当时这是收入低的,高一点的像小学老师,小学老师基本上的收入在20块到30块之间,一个三口、四口之家,比方说夫妇两个带一个孩子,上面一个老妈,四口人能过,当然过得不会很好,比较艰苦。一个中学教员一般来说一个月可以拿到70块钱到80块钱,就很不错了,能够养一个六口之家,还能雇一辆包月车。北京从来没有“黄包车”这一称,现在咱们影视剧里全是错误的,从前人力车的时代叫“拉洋车的”,后来三个轮的,蹬着的叫“三轮儿”。拉散座的叫“三轮车”,固定给一个人家拉的叫“拉包月”。骆驼祥子后来不是拉包月嘛,拉包月就好一点,基本上收入稳定,主人出不出去都得给他钱,那时候拉一个包月,大概每月能挣8块钱到10块钱,是一个保姆的四倍。如果一个月挣80块钱工资,雇一个包月是他工资的十分之一,既方便也很气派。当一个中学校长可以100到120块钱,有时候甚至到一百四五十块钱,大学教授的工资300块钱左右,那不得了了,当时一所房子的价钱是多少?一所碎砖头房,就是比较次的房是四五百块钱,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半月的工资可以买一所差一点的小房;一所好房,小四合院那种是一千多块钱,也就是半年的工资,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我考察过老饭店、酒店当时的价格,可以搁一块儿参考。从前北京有一句俗话,“你嫌这不好啊?住北京饭店去啊”,意思是北京饭店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北京饭店豪华套房带一日四餐,就是一顿早点、一顿午餐、一顿下午茶、一顿晚餐,当时是多少钱呢?住一天34块,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一个月工资。普通的房间,用今天话讲一个标准间,它的价钱一般是18块到22块,也包括一日四餐,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天津就要便宜得多,天津一些好饭店如利顺德、国民饭店等是18.22块钱。这是当时一些物价的情况。

  这种好日子维持到卢沟桥事变之前,这是最稳定的一个时期,老舍前期有一些作品,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月牙儿》,还有《骆驼祥子》,基本上都是记录这一段生活的。

  这段时期是政治上相对平稳,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平静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情绪上有一种失落感,为什么说这个时候北京是一种灰色的调子,大家有一种无限的怅惘,因为北京作为一个特别市,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了,它的政治作用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作为一个曾经做过首都的文化古都,它的地位升到了和巴黎、罗马一样的地位。1935年出过一个小册子,报人马芷庠编的,张恨水审定,叫作《北平旅行指南》,衣食住行,哪儿玩、哪儿吃什么都有。那个书后来我重新出版过,仍叫《北平旅行指南》不合适,于是我就改了个名字叫《老北京旅行指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