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从城市规划开始
辛亥革命网 2014-06-25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吴亭 查看:
与一个政权翻天覆地的更迭相比,城市中那些一点一滴的变化就如同一根根细小的毛细血管,虽不惊天动地,但却牵扯着城市发展那根敏感的神经。辛亥革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人们告别了靠火石取火、挖井取水的生活方式,城市之间因为铁路有了旅游,满汉全席为西餐让路,年轻人开始看电影、逛商场……
一场革命,带来了一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区域的明确划分,中国的城市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
市政
自来水为推广无偿使用
100多年前,京师百姓用上自来水要归功于晚清至民国初期北京最著名的实业家周学熙。此人是民国初年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他从商涉及的领域颇多,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带动民间兴学办厂,接办启新洋灰公司及开办滦州煤矿,还当过北洋政府的“钱袋子”。其中最受瞩目的实业是于1908年筹办京师自来水厂,现在的北京东直门北大街甲6号院是该自来水厂的旧址。
自来水的出现对于用惯井水的百姓来说,一下子接受十分艰难。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无偿使用、水价减半、对老幼病残户送水上门等各种优惠措施,终于使自来水打开了销路。
自来火一两白银买十盒
火柴又名“自来火”,在100年前它可是奢侈品。花一两白银,只能买小盒火柴十余盒,只有公子哥儿们才有闲钱当着众人面“哧”地划亮一根足以显示其身份的火柴。
中国最早的火柴厂成立于1886年,名为天津自来火局。由于火柴市场利润极大,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天津、北京两地的火柴厂迅速发展壮大。1918年,天津的“华昌”与北京的丹凤合并为京津两地联合的丹华火柴公司。
虽然辛亥革命前后火柴还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因为它高额的利润,火柴的发展势头强劲,之后更出现了一大批热衷收藏火花的收藏爱好者。
发电机点亮路灯6000盏
京师引入电力的时间比较早,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欧洲购进一台发电机和一台发电机组,慈禧成为京师最早享受电灯的人,这灯就安在仪鸾殿,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怀仁堂内。
1905年,正阳门内建立“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初建时发电量只有360千瓦,1919年迁到石景山后扩充为2000千瓦。20世纪初,全北京只有几十盏路灯,后来发展到几百盏。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北京大约有6000多盏路灯。电业的兴盛促使北京在1921年有了电车,打那时开始,黄包车、轿子逐渐淡出舞台。到如今,北京的107路电车往来于闹市区,它是一个时代工业发展的结晶。
交通
五条铁路联运形成网络
穿行于闹市的107路电车
铁路和民航在辛亥革命后有了巨大腾飞。1912年,一项中国现代化建设方案,其中包括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国铁路设计大纲,获得当时北京政府的支持。政府授权孙中山先生建立国家铁路公司,负责实施这项庞大的铁路系统工程。当时的新闻报道称:“此举在政治上堪称明智。因为目前民国各地除承认袁世凯的实力外,对他并不信任,但孙中山是受人欢迎的民族英雄,他很可能说服国民接受外国铁路贷款,这实际上又是国民革命的中期目标。”
1914年,交通部开始实行“京汉、京奉、京张、津浦、沪宁”五条铁路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