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红会 纾缓社会苦难(2)
辛亥革命网 2014-06-25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徐晶晶 查看:
辛亥革命中救治上万人
在辛亥革命的枪林弹雨里,活跃着红十字会人道主义的身影。武昌首义战事发生后,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即组织三支医疗队,推举上海总医院柯师医生为队长,开赴武汉,创立临时医院。医生率领医学生,携带担架进入前线,抢救伤员。
1911年11月22日,清两江总督张人骏部固守南京,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红十字会派救护队从上海到南京,与当地医务人员联合,开展救护工作。
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红十字会办的医院和救护队救治受伤兵民。据统计,辛亥战事,中国红十字总会及各地分会治愈伤病军民达万余人。
红会救护全方位立体化
当时,汉宁血战,可谓伏尸遍野,鸟啄犬食,惨不忍睹。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地方分会在救护的同时,还组织掩埋队,进入战区,掩埋遇难兵民遗尸。
据记载,南京掩埋队在凤台关等地掩埋尸体700具,均立石碑,永留纪念。南京分会从随阵掩埋到清理郊野,历时三个月,掩埋尸棺7350具,立碑18座。
1913年八九月份,上海江苏开战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红十字会救助难民近2万人,支出救护费用近10万元,皆由社会各界赞助。
当时,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工作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用当时组织者的话说:于救护,闻警报,早经出发,则部署惟恐不先;赴战地,寻觅伤残,则救护惟恐不勇;葬骸骼,消弭疫疠,则掩埋惟恐不周;设医院,以救伤治病,则救治惟恐不力;于救民,对无辜被难人民,则运以火车,济以轮船;居以留养院;散放衣食,以赈饥寒,组织平粜,嘉惠穷黎;资遣难民,安定社会,种种举措,不一而足。于救伤、救难、救灾,独力是任,誉以救民水火。
孙中山电文高度赞扬
中国红十字会的卓越工作,受到社会各界赞誉。孙中山特别肯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期间所起的作用,对救伤葬亡的功德给予高度赞扬。
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杂志》创刊号上,特别刊载了在武昌的黎元洪副总统致南京孙中山大总统的电报:“鄂省自起义以来,血战数十日,尸骸枕藉,无算伤残,幸赖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临时医院,救治被伤兵士。并施掩埋。得邀万国红十字联合会公认该会为中华民国正式红十字会。此次民军起义,东西南各省,均设立分会五十余处,所费不资,其功甚巨。如此热心慈善事业,似不可不特别表彰。伏恳准予立案。揭诸报章,以资提倡。”
1912年2月23日,孙中山在致黎元洪电文中,对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中的救伤葬亡功德曾给予高度赞扬:“查民国军兴以来,各战地将士赴义捐躯,伤亡不鲜,均赖红十字会救护、掩埋,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孙)文实德之。兹接电示,以该会前在武汉设立临时病院,救伤掩亡,厥功尤伟。”
■专家观点:博爱与“仁”相吻合
苏州大学教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认为,红十字启蒙运动,在后来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是因为以博爱为主旨的红十字人道主义,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完全可以激起共振、产生共鸣。中国是“仁”的国度,所谓“仁者,爱人”,其实就是博爱,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倡导的“兼爱”,是对“仁”的最好诠释。所以,红十字较之任何其他五花八门的“西学”,更容易在中国传播,更容易被中国人所认可、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