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公务员的经济生活(2)

辛亥革命网 2014-07-1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鲁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对于这个时代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当时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我们都了

  胡适当大使每月领多少钱?

  胡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服务,只是在抗战期间出任驻美大使,此间胡适每月能领多少薪水呢?

  有些文章说胡适在美期间工资很高,甚至超过了蒋介石,这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时的薪水是540美元,这在美国也不算高收入,好在大使属于公职,有些开销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胡适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的日用不需多少钱,所以每月还可余点钱买书。房子不用我出钱,汽车汽油都是公家开支。”

  但胡适的家庭支出却很高,他的开支主要包括三方面:孩子留学费用、自己日常开支和妻子江冬秀在国内的支出。当时胡适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都在美读书,学费支出不是个小数目,江冬秀在家里也花费不少。鉴于这种情况,胡适一边“设法子去卖文章或者演讲,替儿子筹备一点美元”,一边极力缩减家庭开支。据《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一书介绍:“他(指胡适)在1939年9月21日和1941年4月10日两次给妻子写信,都间接地透露出了家用开支太大的问题,并暗示她尽量减少家用,以缓困境。其次是尽量压缩自己的个人开支。众所周知,胡适一度嗜好烟茶。在家书中,他曾多次要求妻子寄茶叶到美国,多时达40斤,少时也有10余瓶,但是为了节省,不喝太贵的茶叶。他曾在信中对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到美国后,一方面由于病情,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节省支出,胡适也一度把烟戒掉。第三是设法降低往来汇寄费用。”

  即使经济上如此紧张,胡适此间的账目还是一清二楚,绝对不因私事而动用公帑。多年以后,他的好友梁实秋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胡先生从未动用过一文,原封交还国库。他说:‘旅行讲演有出差交通费可领,站在台上说话不需要钱,特支何为?’像胡适这种不领特支费的,除了任过外交部长的罗文干,别无第三人。”

  胡适刚去美国赴任时,曾生过一场大病,花了将近4000美元。这对于胡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孔祥熙曾寄来3000美元作为资助,但胡适却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在信中对妻子解释说:“我过的日子总算顶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难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飞机炸弹的惊恐的人民,我这里总可算是天堂了。”

  从胡适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内心世界。

  民国公务员的生活状态

  在不同历史时期,民国公务员的收入情况也不尽一致,以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例,抗战前、战时和战后公务员的待遇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公务员的收入比较稳定,其生活水平也高于一般民众。据当时的《文官俸给表》记载,国民政府中最高级的特任官平均税后月工资为754.4元,这些钱能购买大米10561.6市斤;最低级的三级委任官税后月薪为59.8元,购买大米837.2市斤。当时普通民众每年消费粮食350市斤左右,每月大约30市斤,可见一个高级官员的收入可以养活300多个老百姓,一个普通公务员也能养活近30人。

  1930年代前后,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一般是十几元,大学生的月薪起点为80元,大学教授月收入大都在300—400元之间。据商务印书馆的薪酬表记录,此间商务编译所校对的月薪为50元,抄录员月薪30元;编辑以学历高低确定薪酬的多少,一般最高者为欧美留学生,月薪200—250元,第二等为日本留学生,月薪150—200元。从这些职业的收入分析,民国公务员的工资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国内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

  抗战初期物价还算稳定,政府公职人员的生活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随着战火的蔓延,一般公职人员的收入已不足以应付现实生活的需要。根据当时的一些统计资料分析,战时公务员收入和实际购买能力较战前已下降90%左右。

  194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政府公务员收入每况愈下,菲薄的待遇使公务员群体由中产阶级转为贫穷阶层。据南京第二档案馆馆藏的1946—1947年不同阶层公务员薪俸档案记载,此时的中央高级公务员薪酬折合大米758.16市斤,县级公务员319.8市斤,与战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