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矿区 今日花果山

辛亥革命网 2010-08-21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任卫东 唐召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昔日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的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破坏面积曾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2005年以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

  废弃砂矿变成了坑地公园,裸露山地变成了山地公园,煤矿废弃地变成了山地果园……

  昔日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的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破坏面积曾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2005年以来,门头沟区大力实施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秃岭五年披绿,走出了一条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源头上杜绝生态破坏

  门头沟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45平方公里的地下采空区;沙石矿开采,形成了长约8公里的大沙坑,最深处达40米;矿石开采造成山体破坏12平方公里。大量矿渣和扬尘造成当地大气严重污染。

  2005年初,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区开始加快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型。几年来,门头沟区对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影响环境的资源性开采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将254家乡镇煤矿全部关闭,告别了上千年小煤窑的开采史。上百家非煤矿山、砂石企业、石灰土窑、水泥厂、煤矸石砖厂也相继关闭,资源开采型行业彻底退出,从源头上杜绝了生态破坏。

  经过努力,门头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统计,门头沟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的“蓝天”数,已从2004年的49%提高到2009年的70.8%。永定河之水,也于2007年达到国家三级饮用水标准。

  门头沟区代区长王洪钟介绍,未来几年,门头沟区将继续进行被破坏山体、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永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同时,以名山、古村落、民俗文化等为依托,推进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加快构筑京西文化走廊;抓紧规划建设周边森林公园和城市水系、绿地景观等,构筑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山水宜居城市。

  着力培育生态修复产业

  据门头沟区委书记刘云广介绍,当地不是简单修复生态,而是着力重塑京西绿色屏障,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

  门头沟在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等四大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建成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使水源涵养和植被净化功能明显增加。

  如今的门头沟区,已在煤矿废弃地建立了薄皮核桃种植、养殖肉鸡和蘑菇基地,进行了微生物菌根技术应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等7项技术试验;在采石废弃地,建立了金银花种植基地;在废弃石灰窑,对被破坏山体依据地质特点分别采取了挂网喷附、鱼鳞坑种植等技术,将石灰窑及周边改造为可供游人休闲健身的娱乐场所,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门头沟区在积极修复生态资源的同时,还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逐步形成京白梨、大樱桃、黄芩茶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促进肉鸡养殖、养蜂业发展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资源开采业及相关产业退出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评估认为,区内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每年将为北京市提供生态经济价值达25亿元的生态服务,比修复前增加7亿元。

  万余名矿工变成“绿色工人”

  门头沟过去约一半人口从事采矿业,往往一家几个壮劳力都在矿上。矿业关闭不仅直接导致家庭收入锐减,也带来产业接续和产业替代问题。为培育替代产业,门头沟区在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中,有意识地与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相结合,通过大力培育休闲旅游主导产业、优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赵清林原是镇煤窑的一名矿工,煤窑关停下岗后,他自力更生搞起了蝴蝶生态养殖观光园,出售自己制作的蝶翅画一年能收入7万元;组织蝴蝶科普教育游,又能收入2万元;搞婚庆蝴蝶放飞活动,也能收入近万元。一年下来,全家至少能收入10多万元。

  目前,门头沟区形成了蝴蝶园、樱桃园、玫瑰园等25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和14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在723个民俗旅游接待户的带动下,门头沟区万余名矿工变成“绿色工人”,走上了生态致富之路。2009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4.7亿元,比2004年2.2亿元增长113.6%。

  在门头沟区斋堂镇火村一家名为“祥和”的农家院,以前,梁仕梅和丈夫同在村里的小煤窑做工,煤窑关闭后,夫妻下岗了。这时村里通过村民集资入股,开发了双龙峡旅游景区,引导失业者搞民俗旅游接待,梁仕梅家的生意也日渐红火。今年“五一”期间,她家就接待了50多位游客,纯收入超过6000元。另外,村里还优先推荐矿工到景区就业,现有80多名村民在景区上班,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

  目前,门头沟区正在规划建设北京市首个定位于“低碳城市”的“生态城”。“生态城”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包括能源、人居环境、交通、信息、产业等九大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