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可望领养老金
辛亥革命网 2010-08-27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王慧琼 查看:
海南: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可望领养老金
上半年全省地方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1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
海南经济特区展现出蓬勃生机。
琼岛8月,万木葱绿生机盎然。海南,这个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南海之上。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至此,我国最年轻的省份海南省暨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22岁的海南经济特区,风华正茂,今年上半年交出一份骄人的答卷: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18.19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全国增长11.1%多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6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498.47亿元,增长26.5%.
海南省统计局提供的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南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八项经济指标增幅排在全国第一。
据统计,海南生产总值从建省前的57.28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646.6亿元,增长28.8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96亿元增加到178.2亿元,增长60.2倍。
“海南经验”极具示范意义
海南作为广东省原来的一个行政区,一直是海防前哨和军事要塞,闭塞的交通、有限的自然资源及相对狭窄的市场,制约了海南发展。与其他几个经济特区起步时的情况相比,海南经济特区基础差、起点高、目标大、困难多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面临这种先天不足,海南特区敢闯敢试,创造出新的经验、新的改革开放思路。
当“大部制”话题成为2008年两会的热点时,海南已率先在这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合厅”比全国提前10年,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比全国提前2年,而集文化与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与版权、体育为一体的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则是这一改革的实证……在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方面,海南大部门体制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海南是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的唯一省份,中间没有地级市的层次,县一级享有地级市的绝大部分职权。海南通过深化省直管县(市)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县(市)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域发展活力。最近海口市决定向区一级下放70多项管理权,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对海南省直管县(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
海南率先进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施引进国外大财团进行成片开发的政策;成为我国第一个开放三、四、五航权的试点省份;率先推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一切收费关卡;率先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综合改革;率先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小海岛大贡献!这种贡献不是GDP而是一件一件实实在在的体制机制创新!这些创新,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意义!
研究者在总结海南改革成功的原因时,结论是:海南的这次改革,是政府对职能定位的清晰界定,是立法与改革的同步进行。
资源和地域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2001年2月26日至27日亚洲一些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到中国,在海南博鳌举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博鳌这个陌生的地名,立即被世人熟知。
为何选择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现在的博鳌亚洲论坛网站这样介绍:亚洲地区的一些前领导人向中国高层领导提出建议,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深化与国际社会联系的实验区;海南省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说明它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生态产业,这是亚洲和国际社会所看重的领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海南博鳌集生态、休闲、旅游、智能和会展服务为一体,有着十分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偏僻渔港到享誉中外博鳌小镇仿佛一则现代神话更如一个小小窗口。窗口的背后是海南特色资源优势的魅力。
在诸多资源优势中,海南最具特色的是旅游资源优势,海水、椰林、阳光、沙滩,无冬的气候,无垠的绿色,构成了现代旅游最壮丽的画卷。
1983年以前,海南尚无一家旅游饭店。建省办特区后,当年旅游的客人一跃达到118.5万人次,这是海南旅游业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期。在经过1988年至1991年短暂的退潮后,1991年海南旅游业又上新台阶,达到140.6万人次,各项主要旅游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当年计划,并创历史最高纪录,全省旅游饭店也达到65家。
目前,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98.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全省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323.6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1%;旅游消费138.91亿元,同比增长29.2%。
把资源和地域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这是海南成功的秘诀之一。
“一省两地”!海南人常用这个口头禅向客人推介。“省”就是把海南建成我国的新兴工业省,两地就是指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这实际是海南转变发展方式,既顺应和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又符合海南资源和地域优势的发展战略和成功实践。
面对无垠的海面,海南人做起“海”文章:1992年3月海南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开发区最优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中国第四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海南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基地。800万吨炼油、60万吨甲醇、15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生活在烈日下,海南人成功创建了“气候经济学”:利用无霜期长、日照充沛条件,在冬季可以种植各类瓜菜。如今,种植反季节瓜菜、种植热带水果及养殖海产品己成为海南农业新的增长点。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每年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
全国的瓜菜水果产销加工基地,油气资源工业基地,海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南方药业和橡胶产品制造加工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民生优先 幸福优先
着名学者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中说“幸福生活有3个不可缺乏的因素这就是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海南在发展中以实现民生优先很好的诠释了百姓的幸福哲学这一朴素真理。
从2005年开始,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杂费;接着又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课本费,并对贫困家庭子女寄宿生进行生活费补助。正是这项改革,促使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杂费,催生了一项惠及全国1.5亿农村孩子的政策。
最近几年海南关注民生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令人刮目相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
从去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逐渐兑现了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的承诺。到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支出1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65.4%。
海南省GDP不到全国的1%财政收入也不到全国的1%.海南的这些大作为,实实在在把民生放在优先位置。
这些钱究竟用在什么地方?今年,海南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加大了建设力度,全省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9万套、721.99万平方米。同时,筹集资金3.15亿元大力推进水库区移民危房改造,东方市报白村333户移民改造试点工程7月底已完工,并推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年内要让山区农民彻底向茅草屋告别。此外,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有10.65万农民领到养老金,全省26000多个五保户全部实行财政供养,1200多个百岁老人每月发工资150元,争取今年内让全省62.5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都可领到养老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教育支出增长32.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6%等。海南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4元,同比增长10.3%,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79元,同比增长15.2%。
迎着椰风海韵漫步三亚湾一个名叫凤凰的人造海岛正在长高。这里是国际邮轮港区3年之后将开发成为东方迪拜。今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海南发展全面提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个曾经落后的海岛已变成初步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