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放思想30年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辛亥革命网 2010-09-12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 查看: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宋彦彬) 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除僵化保守、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框框、旧模式催生新思维、新理念、新机制的过程。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因而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回眸30年历史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思考之一:真理标准大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30年前,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延续3年之久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是当代中国最伟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在这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发挥了他人不可比拟的作用。他首先肯定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好文章。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拨云见日,让人耳目一新。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态度”,“是出发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这场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留下了让人刻骨铭心的两句话:一叫实事求是,二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同源同根,一体两面。这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标准,也是以后各个历史阶段继续解放思想的基本遵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价值是永恒的不朽的。
思考之二:追问姓“资”姓“社”错在哪里?
从1989年下半年起到1992年初,“左”倾思潮又开始抬头,继而愈演愈烈。集中表现是追问改革开放政策是姓“资”还是姓“社”.追问姓“社”姓“资”错在哪里?我们不妨对这股思潮作一个简要分析。首先,“追问”的实质是否定改革。表面上是“问一问”,实际上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其中:改革开放姓“资”不姓“社”.从改革开放一开始,这种“左”倾思潮的制造者们就不停地问,不停地答。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追问姓“社”姓“资”的实质是否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其次,“追问”的对象、时间选择不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包括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方针政策本身不能提供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提供答案,只有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才能提供答案。据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正是实践标准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具体化,这是科学的态度。
思考之三:姓“公”与姓“私”的辩证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姓“资”姓“社”的追问告一段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迅猛。有的地方非公经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地方则占了半壁江山。从1995年起,死抱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人们,又跳出来追问改革方向,追问的焦点由姓“资”姓“社”换成了姓“公”还是姓“私”.姓“公”姓“私”问题成为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廓清姓“公”姓“私”迷雾的锐利武器是党的十五大报告。这个报告关于“所有制结构”的精辟论述,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应该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一,它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第二,它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三,它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
思考之四:新一轮解放思想要冲破什么?
回顾30年思想解放的历程,第一轮解放思想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束缚,恢复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轮解放思想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轮解放思想冲破了姓“公”姓“私”思想束缚,确立了所有制领域的改革方向。那么,在今天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要冲破什么、确立什么?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破除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长期以来,传统发展观一直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它实质上是一种不讲人本、不讲全面、不讲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上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GDP崇拜。二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三是目光短浅的粗放经营。四是没有统筹观念。五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些思想观、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是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积淀和滋生出来的,有的还曾被当成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加以固守和推广。这种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并不是来自于改革之外的“左”倾思潮,而是来源于我们自身。(作者系滦南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