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孙中山情结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陈邵桂 查看:
毛泽东一生追随孙中山,研究孙中山,纪念孙中山。这表明了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的尊重和深厚的感情。本文将这种“尊重”和“感情”称为“情结”,并进行初步论述。
第一,追随孙中山
第一次发表政见拥护孙中山担任新政府的总统。1911年春,毛泽东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他从报上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便在学校墙壁上贴出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人推翻清朝政府和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请孙中山担任新政府的总统。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
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月底,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残,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两个月后,清王朝宣布退位,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他也觉得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随之从军队中退出。他后来回忆说:“辛亥革命以后,谁要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本人也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
在国民党内工作。1923年6月12日-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毛泽东先后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中央宣传部、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
1924年1月,毛泽东以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时,孙中山亲自拟定的候选人名单中有毛泽东,井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会闭幕以后,他被派往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并担任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在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毛泽东还于1924年3月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考生的招生复试工作。他后来说过:“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军校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44号。”由于受国民党右派的干扰,毛泽东感到难于开展工作,加上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于当年12周请假回湖南养病。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共合作的局面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维持着。这一年的9月,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广作者简介:陈邵桂,湖南省邵阳师专校长、教授。邮编:422000。州,经汪精卫推荐代理宣传部长。中山舰事件以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省、市以上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会议通过此案后,毛泽东于1926年5月25日离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岗位。
1926年3月19日,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中常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批准他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自从离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岗位以后,毛泽东全力投入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农讲所这一届学员共有300余人,当年9月11日毕业。1927年4月12日,上海大屠杀的枪声宣告了蒋介石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叛变。此后不久,孙中山亲手缔造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破裂,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反抗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的道路。毛泽东于是年秋在湖南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并建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著名诗人柳亚子由此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兴奋地撰诗费誉毛泽东:“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们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把孙中山和毛泽东并称为列宁。
第二,研究孙中山
研究孙中山,毛泽东认为就是要总结他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并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他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以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为例,就很能说明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点带面总结孙中山整个革命实践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中对辛亥革命进行了科学评价:“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也说过:“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对于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不能不说是毛泽东后来十分重视农民问题的重要因素。他还说过:“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晚年孙中山深感“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也是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虽有中华民国之名,尚无中华民国之实,循名责实,这就是今天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完成了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基于这样的目的,毛泽东主要研究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 对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毛泽东作过如下概括:“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他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到了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后来的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后来,他将孙中山从事革命实践的历史更为具体和准确地划分为三个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孙中山的整个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是很重视的。他在1942年谈到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还特别强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后来,他叉多次论及辛亥革命问题,还在有关会议上作过《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的专题讲话。
孙中山的革命埋论,即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传播以前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理论武器。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从多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研究。首先,他研究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认为:“三民主义有它的历史变化。”毛泽东把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局部发展为整体,一是在整体上的质的变化。对于前者,他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开始只是一民主义,后来有了二民主义,最后他到欧洲去跑了一次,看见欧洲发生了社会问题,工人要打倒资本家等等情形,他又想了一个民主主义出来,这样才集合成为三民主义的。”对于后者.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旧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从而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新旧区别以及这种区别的标志。其次,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毛泽东研究了新兰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异同。再次,毛泽东研究了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他在1937年撰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认为,新三民主义是两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指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1924年至1927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关于怎样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研究的方法论要求,虽然是从研究三民主义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是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孙中山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主义的理论。”这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历史地研究孙中山的整个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杨,孙中山也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中的,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的。对此,毛泽东还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谈到对孙中山的评价时说过:“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历史人物。
第三,纪念孙中山
一是撰文悼念孙中山。1938年3月12日,延安召开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纪念孙中山,对其一生给予很高评价。同时,还撰写挽联以为纪念:“国共合作的基础为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日: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195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专门撰写《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他的生平思想进行了概括。他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分肯定了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民主革命道路,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贡献。他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对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开创性意义的历史贡献的科学分析。毛泽东还对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坐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重要活动挂孙中山的像。1949年9月21日,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台上挂了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人的像。此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也是挂的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像。
三是在正式庄重的场合着孙中山设计的中山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着中山服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此前,对毛泽东着什么装上天安门城楼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这是因为他的形象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当时有主张穿西装的,也有主张像斯大林一样着大元帅服的。可一问毛泽东本人,他决定穿中山服。中山服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亲自设计的,并经常穿着参加重大的外交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一些重要会议和外交活动中都着的是中山服。
四是保护谒祭中山陵。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6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粟裕等,要求“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1953年2月中旬.毛泽东乘军舰自武汉南下视察长江中下游城市.2月22日到达南京市,23日谒祭中山陵。他在孙中山坐像前献上花圈,期孙中山卧像凝视良久,又无限感慨地长吁了一口气,然后背着手绕墓一圈以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