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年居住之1949~1978 住宅楼集体化

辛亥革命网 2008-11-05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京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大建设时期。人民政府首先改造了天安门前封闭的宫廷广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宽阔的人民广场

当时的室内装饰

当时的室内装饰

公共厨房

公共厨房

  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大建设时期。人民政府首先改造了天安门前封闭的宫廷广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宽阔的人民广场。同时打通了原本相互隔绝的东西长安街,使之成为北京城东西方向的中轴线。在疏浚城市水系的同时,对城市贫民栖身的南城龙须沟、金鱼池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海淀区建起了着名的八大学院和中关村科技城;在城市的东郊和南郊,建起了酒仙桥电子城、十里堡纺织城和双井化工区。

  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建筑代表,当属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首都十大建筑。宏大的建设规模,显示了城市新主人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大手笔,在建筑风格上,也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封建帝都的色彩被大大削弱了,然而囿于时代背景,也经常能够看到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一些中国建筑学家对于新时代民族建筑风格的探讨,引发了关于“大屋顶”问题的激烈辩论。

  1949年后的首都住宅建设,几乎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一五”期间,出现了与工业区相配套的“大街坊”式生活区住宅,多为青色砖木墙,坡顶三层楼,一层二户或三户,配有厨房和厕所,这是后来单元式住宅的原型。1957年,规划小区的理论被引进北京,以邻里单位为小区,代替过去的街坊。1958年之后,在虎坊路、体育馆路、三里河、和平里等地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小区,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方便了居民生活。“大跃进”期间,住宅区建设要为集体生活提供必要的设施,曾出现过一种“公社化”大楼。楼底层为公共食堂,楼层内建公共厨房,各户只配建厕所。那个时代家庭的室内装饰则近乎标准化:一床一桌,两椅两箱,座钟花瓶,暖壶茶缸、领袖画像、照片奖状、地图年画,家家一样。

  然而,由于1949年后的人口激增,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北京的住宅建设欠下了越来越多的债务。简陋、单调、毫无个性可言的简易楼,成了这一时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居民们在走廊里做饭、到楼梯旁取水、去楼外上公共厕所,没有煤气和暖气。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四合院已失去了作为家庭私产的本性,变成了公有的公共居住区,形式与功能间出现了巨大错位。清静的四合院变成了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文革”时期,四合院被视为封建糟粕,装饰构件被拆,明清家具扫地出门,原有的古朴韵味荡然无存。

  文章原题《百年居住之1949~1978 大手笔新建设 住宅楼集体化(北京城市生活百年(11))》

  (文京燕  图文均由首都图书馆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