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结硕果—中国电视剧30年创作成就略论(2)
辛亥革命网 2008-12-1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仲呈祥 查看:
三大突破
一是美学观上的突破。回首50年前,电视剧尊奉的美学,基本上是话剧美学。新时期相当长一段时期,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营养主要来自电影。为了探寻和拓展这门新兴艺术的电视剧语言形态的审美表现能力,一批勇于借鉴和创新的年轻导演如潘小扬、杨阳等,曾一度向电影《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吸取形式美学营养;之后,又一批着意塑造新人形象的电视剧导演如张绍林、陈胜利等,曾一度向电影界引进的西方巴赞、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和长镜头理论吸取营养;再后来,更多的电视剧导演注重从电影《黄土地》、《红高粱》中吸取造型美学营养……应当说,无论是话剧美学营养还是电影美学营养,对于新兴的电视剧艺术日渐走向成熟,都功不可没。但是,电视剧作为从文字想象到视听复现的一门“显学”,要完成传统经典美学从狭隘小圈子突围到人民大众的审美鉴赏活动中去启迪心智,就必须吸纳、整合诸般美学的营养而完善电视剧学科自身独立的美学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渴望》《围城》问世起,一大批具有讲究故事性、连续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学品格的优秀电视剧相继出现,为电视剧学科建设和电视剧美学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二是历史观上的突破。首先,电视剧审美地把握世界时既突破了简单地“从属于政治”,又突破了简单地“从属于经济”,防止以政治方式或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坚持电视剧创作以独立的审美方式去反映历史与现实。这样,既防止电视剧创作简单地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又防止电视剧创作“唯收视率是听”,一味追逐利润,媚俗化、庸俗化。其次,电视剧创作在如何对待审美反映对象时,注重既突破单一的政治学社会学维度,又突破单一的历史维度或人文维度,还突破单一的美学维度,而是力求从整体上全面辩证地把握审美反映对象,以宏阔开放的视野突破狭隘片面的眼界,对人与事都能做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客观公正,史中觅诗。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也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有益尝试。再次,电视剧创作在坚持以民为本、反映民生、表现民情上不断突破,勇于创新。从《我爱我家》到《家有儿女》,从《牵手》到《空镜子》,从《亲情树》到《香樟树》,一大批“三贴近”的作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是哲学观上的突破。钱学森先生有句名言: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电视剧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电视剧创新也根源于哲学层面思维方式的创新。30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持续繁荣的哲学缘由,便是在思维方式上不断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从一度流行的“题材决定论”极端走向抹煞主旋律的“题材无差别论”极端;从过去盛行的“高大全”式伪浪漫主义极端走向“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非英雄主义”极端;从过去一概排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极端走向违背唯物史观、一味讴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极端;从过去混淆历史思维与艺术思维界限的极端走向解构历史、消费历史的极端;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盖源于“形而上学猖獗”,辩证思维缺失。我们倡导“文化自觉”意识,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继承创新、中外交融上的辩证和谐思维传统,这也正是30年来电视剧创作持续繁荣所坚守的哲理正道。
异军突起结硕果。愿中国电视剧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乘胜前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