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医卫事业惠民大发展
辛亥革命网 2008-12-15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司马珂 王景曙 殷兰友 王丽青 查看: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李照金已在卫生系统工作了30多个年头。可以说,他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卫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人,也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李照金介绍说,1978年,镇江地区医疗卫生机构520家,医院床位5915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488人;而现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910家,医院床位有8636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更是达到了13738人。三十年来,通过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有效控制,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从当初的千分之五十下降到了现在的千分之六点二。而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对寿命的平均期望值的变化--1978年时,镇江地区的人均寿命期望值是65.4岁,2005年的统计表明,这个数值已升到74.3岁!
关于三十年来镇江城乡卫生基础设施的变化,李照金表示,今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1978年时,城里的医院最好的设备就是X光机、显微镜和黑白B超,CT、核磁共振之类设备当时听都没听过。那时候的病房是3至6人的大病房,卫生间也是公用的,病房里除了床就一无所有,连电风扇都没有,更别说空调。而夏天医生们不得不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查房的情景,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李照金的记忆中,那时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更差,刚参加工作的他,曾在农村做过一段时间“赤脚医生”,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一根针,一把草,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那时农村的医疗投入标准是每人每年1元钱,投入严重不足。
今天,在基础设施方面,医院几十层高的大楼已司空见惯,200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在门急诊综合大楼上建起了直升机停机坪。病房里有电视、有空调、有卫生间;病床也是头、脚可以抬起的双摇床;新建的病房更是两人一间,像宾馆标准间。在我市农村,截至去年,全市共设立了41个建制镇卫生院、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街道(镇)覆盖率达到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1978年,全市投入卫生事业的经费只有1490多万,而到1993年时,就增加到了1.79亿元,翻了10多倍;到2005年时,全市仅100万元以上的新医疗设备就有67台。伴随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B超、X光、”到如今的“DSA(数字成影设备)、球囊支架”,从医近20载的江大附院副主任医师任国庆,亲历的也正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20年。
1989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并入江苏大学)之后,任国庆进入市江滨医院(现江大附院)心脏内科,从事临床工作。谈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任国庆感慨万千:“当时,医院的条件差,设备简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比例真是太高了!当时运输条件也差,有几乎一半的病人来不及送到医院已经死亡,而即使进了医院,由于没有特别有效的医疗手段,手术后也很不乐观。”
1990年,任国庆见证了我市历史上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融栓治疗。这种融栓方法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对病人进行用药,融解栓塞,这种方法疗效十分显着:1/3病人能够完全融解,1/3的病人可以部分融解。挽救成效虽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药物副作用大,病人往往会出现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近几年来,医疗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2001年,江滨医院最早在全市开展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就通过导管把球囊支架送入病人体内,开通血管,这一技术的运用迅速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至3%。任国庆说,同样是得心肌梗死,三十年前的消极治疗住院要一个月时间,而现在只要7天住院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而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对于三十年来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江大附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刘昌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许多药物没能发明,而且当时许多医疗理念也很落后,现在对大面积烧伤治疗,除了手术治疗之外,还包括营养、免疫等综合治疗手段和一些关节功能恢复的防治,这大大降低了病人致残的可能,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治愈后有了明显提高,社会负担也因此明显减轻。过去,50%至60%面积的烧伤就算很重了,死亡率非常高,而现在比这面积更大的烧伤,一般都能够抢救过来,并且术后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三十年来,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1994年,国务院确定镇江为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此后,我市逐步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到目前为止,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了100%。2003年,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看病问题,我市开始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至2007年,全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居民达到了159.47万人,累计筹资1.3亿元,其中已经有153.7万人次享受到了报销待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已经使全市的绝大部分居民获得了基本的医疗保险,架起了一座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部分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为全民的基本医疗提供了保障。(司马珂 王景曙 殷兰友 王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