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0年 我们都穿啥了?
辛亥革命网 2014-08-21 16:26 来源:医网 作者:医网 查看:
盛世有华服,太平舞霓裳。活色生香的女性服装历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鲜活最生动的形象记录。爱美是人的天性,更是女人敏感的本能。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风起云涌,往往通过色彩、款式在敏感而善变的女性身上微妙体现出来。女装是身上的活的宣传画,是一个社会文化时尚变化最灵敏的风向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近60 岁月里,中国女性的服饰发展也历尽风雨沧桑,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反映着新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倾向以及经济形势的剧烈动荡和进步。
新中国女装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写在女人身上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
50年代:天上飞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女性与全国人民一样,洋溢着年轻的共和国特有的活力:健康乐观,激情飞扬。中国人无论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苏联的烙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模式为仿效对象,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抵触西方文化而倾向于以苏联为首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具有极为强烈的俄罗斯色彩和革命性--如列宁装、布拉吉等,从名称上就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有趣的是,由西式军装样式演变而来的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中国演变成女装,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列宁装在年轻的新中国流行,除了表明当时中国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还因为它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此外,它附加的腰带的紧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50年代关键词
列宁装: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列宁装在广大的解放区的女同志中间就十分流行。耐人寻味的是,在苏联国内并没有“列宁装”一说,也是在中国与革命领袖的名字联系起来之后,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
第一位:新中国解放之后,妇女地位得到极大提高,那个年代的最受推崇和崇拜的女性是突破传统的封建观念,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的“第一个”:如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等等。
《喀秋莎》:这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首着名歌曲,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其他苏联歌曲一样,成为当时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学生也以起一个苏联名字为时尚,如今已经六七十岁的老人中,很多人当年都曾经有过一个俄罗斯化的名字,比如卡佳、柳芭、谢廖沙等。
布拉吉: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布拉吉的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条布带。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低劣,其实体现不出多少女性的风采。
50年代回首:耐人寻味的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那个年代的人依然愿意用纯真、热情这样美好的字眼来形容50年代那种缺乏色彩的简单。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那个年代,是大多数中国人与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之间甜蜜而美好的初恋时期,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愿意用赞美和怀念的笔触来记述那时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