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改革开放:中国服装翩跹起舞30年(2)

辛亥革命网 2008-05-12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梁夙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在亲历中国的首都北京后他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1984年,广州第一次“美在花城”时装展销会上,一名女青年撩起模特儿的裙子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

  “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

  20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具有全国性效应的单项热点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也正说明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大家开始不再只是简单、盲目地追随“流行”,而是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衣着打扮。

  拥有几件名牌衣服,如今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环保话题的日渐兴起,质地天然,色调、款式贴近自然的服饰越来越受青睐,各种各样的生态服装也悄然面市。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在款式上,中性化服饰最近几年可谓大行其道,这并非回到“衣着不分男女老少”,而是性别对衣着的决定性影响遭遇了新的挑战。

1991年的模特泳装展示。看上去,这些泳装还比较保守。摄影 杨伊宁

  短短30年,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

  中国人的衣柜里也五彩缤纷起来,一些女性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20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来北京定居的陈女士感叹说:“‘一衣多季’是过去时了,现在是‘一季多衣’的时代了!你看,我现在锻炼身体有运动装,上班是正装,旅游又是休闲装。我先生的衣服也不少。柜子里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得折腾。”到北京工作的最初几年,陈女士每次回农村老家都会把一些旧衣服当作“好东西”带回去,“现在农村也讲究了,旧衣服我已经拿不出手了。”

  2006年,在广州迎春花市的牌楼前用手机自拍留念的少女们。她们的着装心态是:“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

  中国服装新愿景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整个中国服装业也发生了时代性变化。

  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谭安曾这样总结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的四幅扭曲面孔:“从产业地位看,不如大头针能上国家计划‘大本’的尴尬面孔;从产业形象看,在许多人眼里服装是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从产品形象看,被外国人讥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摊货面孔;从产业链看,消费者对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慌恐面孔。”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并未成为服装贸易强国。如何拥有优秀的设计创意,如何创造服装的高附加值,如何打造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自有品牌,是中国服装界最近10年内最被关注的话题。

2007年7月,北京,东方新天地商场一层,路人走过一间国际名牌时装专卖店。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如张肇达、郭培、梁子、罗峥等。2006年国庆节,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备受世界瞩目。这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法国时装工会主席Didier Grumbach先生说:“中国在经历经济起飞后,如今已经到了由一个提供低成本加工的国家向一个真正的时装大国过渡的标志性时刻。”(记者 梁夙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