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是怎样过圣诞的(3)
辛亥革命网 2014-12-22 10:12 来源:团结报 作者:陈化娟 王今诚 查看:
上海人庆祝圣诞节,习惯准备一些糖果茶点。有一种专门送给小朋友的圣诞礼包,叫做“耶诞果”,绝对是个中西合璧的典范:红纸包裹,枕头大小,里面有瓜子、长生果、松子、陈皮梅、橄榄、牛奶糖和桔子等。有的里面还会放入手绢、文具、小皮球,甚至一尺长短的洋娃娃,深受儿童的喜爱。
圣诞节期间,时髦男女自然愿意光临那些经营圣诞大菜的饭店了。例如,上海著名的雪园、青年会西餐厅、惠而康西菜馆。最初,圣诞餐的价格也不是很高。雪园的午餐每客1.2元、晚餐1.7元、西茶点0.5元、半夜餐1元;青年会西餐厅的圣诞餐也不过每客1.5元。
20世纪30年代,随着圣诞节饕餮风气的逐渐盛行,在一些发达的沿海口岸和大城市,圣诞大菜渐为市民接受并成为节日狂欢的重要构成。上海各饭店圣诞大餐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每客3元、15元、50元涨至通货膨胀时期的好几万元。当然,对一般人而言这种消费还是难以承受的,可在十里洋场,这都不是事儿——再高的价格也会有扑火的飞蛾。
圣诞节来临之际,火鸡不但是盛宴中的必备主菜,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当时,舟山火鸡最为闻名。这是舟山岛上农家的主要副产品,每家差不多都会蓄养几只火鸡,圣诞节前运到上海销售。由于供不应求,每只火鸡的价格高达法币十五六万元(1946年底),而且市面上还很难买到真正的舟山火鸡,很多餐馆往往以鹅肉冒充。
当然,无酒不成席,节日期间洋酒亦十分畅销,价格也比平时贵,每瓶白兰地的价格大约在法币五六万元(1946年底)。
除了圣诞大餐外,食品店也常常出售秀色可餐的圣诞蛋糕。人们购买之后,在圣诞夜或圣诞节当日,举家分享。由此看来,一个吃字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传承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大部分节日活动都是从肉体到精神上的自我犒劳,都希望这一天比其他平常的日子过得任性一些、惬意一些。
圣诞节的尽情狂欢
如果像圣诞节这样一个充满洋味的节日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上,那就缺少了很多乐趣。人们在酒足饭饱之际,想到更多的是怎样获得精神上的更大愉悦和狂欢。20世纪30年代,大城市舞厅林立,跳舞之风方兴未艾。距离圣诞节还有不少时日,各大舞场就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圣诞舞会的广告招徕宾客。
1934年12月25日,上海百乐门大饭店的圣诞晚会费用高达15元之多。一星期前定座者就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佳座无多,预定一空,后来者虽掷重金,亦难求一席,盛况空前,打破全沪夜总会纪录。
1941年圣诞节,作为沦陷区的上海,还是一派笙歌。报纸上的舞场广告仍然连篇累牍,甚至用“狂欢通宵”“赠送精美玩具”“Kiss竞赛”等宣传口号吸引眼球。节日来临,舞池中的热闹景象不亚于往年:绅士、淑女们套上面具,相视而笑;音乐疯狂的演奏着,舞女们卖力地扭动着腰肢;觥筹交错、烟雾缭绕,人们在狂欢中伤感时间的飞逝。
抗战胜利后,上海、重庆、桂林都在圣诞夜狂欢。在上海,各舞厅均张灯结彩、极尽铺张,并穿插各种游艺节目娱乐宾客;在桂林的丽都、中央餐厅等饭店,坐满了穿着草绿军装的盟军和奇装异服的妖艳女人;在重庆的拍卖行里、电影院门口、放着大蛋糕的橱窗里,到处都有圣诞老人的踪迹。这在当时,确实为比较奇怪的景象——各国在华人士一般都在家中吃火鸡度圣诞,而中国人却拥向了各色舞场尽情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