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中国人如何看待优生优育(2)
辛亥革命网 2015-05-08 09:03 来源:团结报 作者:关威 查看:
对于提高人口素质而言,优生是重要的,优育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
儿童出生后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用什么方法养育他,与他们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正如沈钧儒所说的:“儿童是种姓改善之试验者,种姓改善为人类进步上一重要事件。中国素重胎教,即含有此义。但胎教是注意在未生育以前的。儿童坠地至满六岁,完全是受家庭翼卵。即六岁以后至达成年期,亦仍以在家庭时间为多,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父母之教,影响毕生。若能施以有意识的组织,于遗传的改正,本能的发展,及必须注意之点,如强体益智等等,收效必突过于学校。”因此不少人士谈到如何科学养育儿童的问题。
陈华珍在《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中认为,应该讲求科学的育儿方法:“吾国女界,于育儿问题,素不讲求。夫长江九曲,流必有源。高木千寻,伐当求本。女子非国民之母乎。盖小儿由襁褓以及成童,凡哺乳衣服沐浴运动眠食教育等事,一举一动,无不依赖母氏,而受其感化。试观孟母断机择邻,孟子卒成亚圣。夫小儿之心地,无先入之言为之主,无偏僻之见蔽其明,如水之澄清,如纸之洁白,其天赋之良心,未遭戕贼也。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家庭之习惯,邻里之陶冶,俱足影响以及于小儿,而尤赖母氏指教,以轨入正道。他日之为英雄,为盗趾,其基础实出于幼年时代母氏之手。中国妇女,教育儿童,每施以柔弱保育,以过度之慈爱,养成儿童软弱之体质。例如冬日,风雪交加,为亲者恐其子之受寒,裹以重裘,围以火炉,使之任意食过量之食物,如酒类香料等有刺激性者,皆不之禁,事事悖理,无怪国势不振,国多病夫矣。东西各国,于教育儿童,最为注意,广设产科生育等专门学校,即普通之女学校,亦多注意及之。故外国妇女,无不具育儿知识者。吾愿吾国女界入校读书者,宜竭力注意,以养成他日为国民贤母良妻之资格。二万万女同胞,其各勉之。”
著名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向警予1920年5月发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论述了妇女解放的多个问题,其中特别提到实行儿童公育问题:“我国儿童,都是这些无识无知的妇女保抱长养的,真可怜极了。我们从各方面观察,都觉得有组织儿童公育的必要,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组织儿童公育,必定选择那富于保育学识,曾研究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的女子,来当保姆,对于儿童的衣食住,必力求精美而适合卫生,游戏场所以及一切恩物玩具,必当应有尽有,力求完备,这比较那家庭窟里,各养各的,实有天上人间之别了,所以说组织儿童公育,是增高儿童幸福的。”沈兼士在《新青年》发表《儿童公育》也认为:“社会先当立一调查机关,酌定每若干人口之间,于适当地方设一公共教养儿童之区。其中如‘胎儿所’、‘收生所’、‘哺乳所’、‘幼稚园’、‘小学校’、‘儿童工场’、‘儿童图书馆’、‘儿童病院’等,及其他卫生设置,均须完备。担任教养之人材,以体格壮健、常识完备、秉性亲切为合格之三大要件。”
小结
以上结合五四前后社会剧烈变革的现实,从几个方面叙述了一些知识分子主张优生优育、改良人口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主张。与传统观念相比,这些新的思想主张是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富有建设性的,是当时激进知识分子探索社会变革和发展道路的努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变迁具有积极的影响。当然,推进优生优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与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密切相关。社会的核心是人,人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优生优育工作,达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的追求,也应该是当今中国谋求科学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作者系惠州学院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