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体育见证世纪沧桑
辛亥革命网 2011-09-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活在当下的人们,往往身不由己地忙碌于自己的票子、车子、房子,对大多数人而言,一年也许只是某一天的365次重复,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地继续,我们也不知不觉地适应了生活的平淡,埋头经营着自己的今天,而无暇回头打理自己的过去。只是在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儿时的照片时,听到那首许久未曾听过的童谣时,见到久未谋面的年少挚友时,我们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已改变了这么多。
而近百年的中国又何尝不是:紫禁城里已没有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男人们的背后见不到长长的辫子,女子不再以“三寸金莲”为美,平日的书本里见不到“之乎者也”,我们早习惯穿着西装革履出席盛大的宴会,穿梭于琳琅满目的超市卖场……这些在今人眼里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只有我们回顾百年前的历史时,才会发现一百年间中国的变化。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无意认为这一切的变化都迄于1911年10月10日——这个平凡却注定伟大的日子,只是辛亥革命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结点,值得我们以此为契机,梳理百年间中国的历史。而体育正是百年历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百年体育的历程见证了中国世纪沧桑,而一切我们先从“东亚病夫”说起。
“东亚病夫”( Sick man of Asia)一词在全球华人文化圈中可谓耳熟能详,作为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和中国人的蔑称,专门用来讽刺中国人生理上的虚弱不堪,一直是国人难以磨灭的心灵集体创伤。
1896年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 后经上海《字林西报》转载,同年11月由《时务报》(光绪22年10月1日)翻译为中文转载,标题为《中国实情》,“东亚病夫”渐为时人所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东亚病夫”渐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于是“一雪前耻”、“摘掉洋人加在中国人的帽子”便成为国人的诉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精武门》中,李小龙以刚猛的体魄、迅捷的身手,摧毁标有“东亚病夫”字样匾额的场景,将这种诉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华人延续至今的记忆。
图1:李小龙作品《精武门》中击碎耻辱牌匾的场景
而体育则成为国人向世界证明自己最好的利器,与民族的荣辱是密不可分的,以至于一枚金牌会令全体中国人为之振奋,一场足球赛失利又会令全国为之沮丧。可以说中国近代的体育史,就是一本辛酸的血泪史,而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把这本辛酸史打造成了奋斗史、成绩册。从贤人对体育的提倡,到学堂、学校里日渐流行的篮球、足球;从初次参加远东运动会的青涩,到日渐融入奥运会大家庭;从赛场上孤军奋战的刘长春,到一个个骄人的“梦之队”;从百年前的奥运梦,到2008年北京圆梦;从“东亚病夫”刻骨铭心的耻辱,到笑傲世界体坛的扬眉吐气,中国体育已走过百年路程。
图二: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在这百年间,有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再次品味。霍元甲、刘长春、王正廷、李惠堂、张伯苓、中国女排、远东运动会、奥运会……他们连缀成中国曲折而传奇的体育史,也见证了中国百年沧桑剧变。
在辛亥百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那已为过去、却依然鲜活的历史。在该版块中,我们将通过近代体育兴起、近现代运动会和体育组织、重大体育事件、传奇体育人物、当代体育事业等几部分全景展示中国体育历程,从细微之处感受中国百年沧桑剧变。
附:关于“东亚病夫”的独特解读,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照杨瑞松:《想象的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3期),2005年5月。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