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辛亥革命网 2011-09-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站起来,我的爱牵着山脉,奔跑才有了期待,起点写着我的未来;终点没有成与败,站起来我的爱拥抱大海,超越不只是现在,跑过的精彩依然在……你和我的竞赛,站起来终点没了起点也会在。”这首名为《站起来》的歌曲您或许并不陌生,2008年在大街小巷中都可以听到这首慷慨激昂的曲子。可您是否知道这首歌是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主题曲,而这个人正是刘长春——中国奥林匹克第一人。
图一: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海报,电影生动再现了刘长春历经坎坷、克服重重阻碍,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真实历史。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亲自为该片题写英文片名“The One Man Olympics”。
1932的上海码头,人声鼎沸,欢呼的人群簇拥着中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代表,登上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上,而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一名运动员,他就是刘长春。上海当地的一家报纸刊登出一幅漫画为刘长春壮行:威风凛凛的关羽手持大刀,挺立于一条小舟之上。后来人们曾多次借用这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形容刘长春的奥运之行为“单刀赴会”。刘长春力图用100米的距离,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而这一切要从1932年5、6月间的那场风波说起。
图2:第十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6人,从右到左分别为:运动员刘长春,中国总代表沈嗣良,宋君复、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时任上海西青体育主任的美籍人士托平)入场场景,刘长春 “单刀赴会”。
1932年5月21日,大连《泰东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则消息的标题为“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派新选手参加,刘长春、于希渭出席赴美。”标题设计十分显著,内容非常详细,突出介绍了刘长春的经历及短跑成就,并预言他参加世界运动会成绩有望。5月30日,又有一篇报道见于《泰东日报》,内容是“世界运动会满洲国决定派刘长春、于希渭参加。奥林匹克大会已经复电,承认满洲国的建议,且要求速教满洲国国旗与国歌,以备届时应用。”因为这两篇报道,东北大学的学生刘长春一夜之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卖国贼”,面对各种指责刘长春百口莫辩,而事实上整个事件其实是天大的政治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