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体操演变见证全民健身潮(2)
辛亥革命网 2011-06-30 00:00 来源:搜狐 作者:搜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现在开始做,第七套广播体操,预备,起…”对于众多的80后来说,这段口令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伴随着充满民族气息的配乐,我们仿佛又回到
第四套广播体操
1963年的第四套广播体操有一个响亮的男声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并且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在动作上前三套广播体操的原则以简单好学为主,到第四套时候便开始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在前三套基础上继续增加之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而当时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提出这样的建议,他们整天跟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作编的难一点儿,新颖一点儿,学生们就爱做,热情持续的时间就长。”
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二节“四肢运动”中发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动作:“左臂斜前上举,右臂斜后下举”是创新点所在。因为这个动作打破了“横平竖直”的惯例,让编操小组觉得新奇。在当时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下,这个动作被采纳了。
第五套广播体操
1971年的第五套广播体操,一开始的音乐就是激昂雄壮的小号声,随后一个清脆嘹亮的男声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
第五套广播体操也是编编停停,从1969年开始,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直到1971年。这一年的7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做了专门发言,充分肯定了“文革”前17年的体育工作的成绩,体育事业有了复苏的转机。1971年9月1日,第五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
北京厂桥小学有一名小学生,因为做第五套广播体操姿态标准优美,所以被选为全校的领操员,还上了当时相当稀罕的新闻纪录片。正是这次露脸,让什刹海体校的老师发现了这个很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他被选拔进了什刹海体校,专门练习武术。
这个孩子名字叫李连杰。
第六套广播体操
1981年9月1日,第六套广播体操正式与公众见面。它是在分析、综合前面5套广播体操的基础之上,以身体全面发展、中等运动量、适当提高动作难度等原则编制的,其动作新颖、舒展,并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来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这一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第七套广播体操
1990年5月8日,体委又继续推出了第七套广播体操。还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第七套的动作难度较大。因为在10节的运动中,有8节采用了八拍一循环的动作结构,动作数量多,而且上肢运动多,下肢运动少,音乐也不太理想,不便于学习和掌握。
第七套广播体操为何删简就繁?这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密不可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的迪斯科、健美操,传统的太极拳、气功、武术都蓬蓬勃勃地开展,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可选择性日益丰富。到了80年代中期,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各广播电台悄悄地停播了广播体操节目。
正是为了拯救式微的广播体操,国家体委便决定编一套“难、新、美、全”的新操。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第七套广播体操出炉了。
第八套广播体操
想用新的广播体操来打败其他体育活动的想法,在后来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看来,是最糟糕的。“把广播体操的责任压得太重了,运动量也要考虑到,心率也要考虑到。结果动作太难了,做起来手忙脚乱,而且原来学过的人,一不做就忘记了。”
到了创编第八套广播体操的时候,伍绍祖提出了一百八十度转弯的思路。
“广播体操不是唯一的健身方式……实际上,在从事某些体育活动时,广播体操可能仅仅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应该是比较好学的,谁都能学会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创编工作开始了。经过繁复的研究、设计,再讨论、修改、完善,折腾了半年,1997年第八套广播体操推出了。
回忆到此为止。好了,想起这些,你还把自己扔在沙发里看快女吗?你还把自己放在电脑前偷菜吗?你还把自己撂在床上看时尚杂志吗?赶快上网找到你最熟悉的广播体操音乐,然后开始你的第一节操--伸展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