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的旗帜:乒乓与女排

辛亥革命网 2011-08-05 00:00 来源:新广播报 作者:新广播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第一届全运会后,第二届全运会前,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格外抢眼。那时,乒乓热席卷中国大地,几乎每个中小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块球拍

主办世乒赛:徐寅生12大板战新野
 
第一届全运会后,第二届全运会前,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格外抢眼。那时,乒乓热席卷中国大地,几乎每个中小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块球拍,抢占水泥球台成了孩子们课下最快乐的事。中国成为世界上打乒乓球人数最多的国家。
 
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也是当时只有12岁的年轻共和国向世界亮相的一个机会。
 
在周密细致地安排大赛组织工作的同时,国家体委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优秀运动员集训,最后又从108名集训队员中选出70名优秀选手报名参加世锦赛。贺龙元帅亲自动员,鼓励小将们放下包袱,信心百倍地去迎战世界各路名将。
 
最终,在这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获得团体冠军,女队获得团体亚军,庄则栋和邱钟惠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世界冠军。
 
说起那届世乒赛,当时的参赛运动员徐寅生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北京举办世界锦标赛,说明中国乒乓球已经全面登上世界舞台了。我们1959年第25届拿了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两年以后第26届在北京举行了。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锦标赛,整个组织工作都是在中央直接关心下进行的。周总理开幕那天也来了,他一直在关心这个比赛。
 
第26届世乒赛上,闯进男团决赛的中国队由徐寅生、庄则栋和容国团3员虎将出战,对手是当时世界乒坛霸主日本队。
 
决战中,中国队大比分1比2落后,第4场由徐寅生出战日本队的新野。两人前两局打成1比1,决胜的第三局,徐寅生以20比18领先。面对赛点,新野发球,徐寅生侧身抢攻在前,成功地迫使新野退守。徐寅生抓住时机猛扣,一板接一板,每杀一板,徐寅生都跳起来使出全身的力量,扣杀的角度也越来越大,而经验丰富的新野冷静顽强,一次又一次把球接回来。此时场内一片欢腾,直到第12板,徐寅生扣杀球台中路,球过网后比较贴身,新野的球拍虽然碰到了球,但是他的动作已经变形,球最终从高处飞出了界外!徐寅生战胜了新野。这就是著名的12大板的故事,这一场景至今还让很多乒乓迷津津乐道。
第二届全运会前夕的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荣获男女团体冠军,庄则栋获男子单打冠军,庄则栋、徐寅生获男子双打冠军,林惠卿、郑敏芝获女子双打冠军。世界乒坛由此进入中国时代。
 
女排带出中国体育“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大松博文是上世纪60年代日本女排主教练,当年的日本女排横扫世界排坛,曾创下连续118场国际比赛全胜的纪录。
 
1964年11月,大松博文率队首次访华。那次访华,他带领日本女排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进行了8场比赛、近20次公开训练课。其间,周恩来总理两次观看日本队的比赛和训练,并两次会见大松博文。
 
1965年4月间,大松博文应周总理的邀请来到上海,对中国运动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
 
同年9月,大松博文第3次访华,并观看了第二届全运会。
 
大松博文来到中国,也把他对排球的理解带到了中国,带给了中国女排。吸收了先进技术的中国女排,如虎添翼。
 
大松博文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他的训练包含了“三从一大”的精神,也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说到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邓若曾的夫人、当时的中国女排队员蔡锡琴深有感触:周总理请大松博文来训练,当时中国女排已经具有世界前三名的水平了。当时女排下决心,不拿世界冠军誓不罢休。所以当时我们训练非常苦,我们是以苦为荣,越苦越觉得离胜利不远了。
 
此后,“三从一大”成为中国体育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则。除了中国女排,第一个开始落实这种训练精神的是中国男足。中国队主教练年维泗就特别提到了“三从一大”:1964年全国掀起学大松博文、学“魔鬼训练法”的热潮。1964年4月,又提出了郭兴福教学法。足协主席黄忠开足球工作会议时,把郭兴福教学法和大松博文教学法混在一起,提出中国足球的训练就是“三从一大”。后来其他运动队都实行了“三从一大”。那时的队员真是要求上进,精神面貌特好,都争着练好。
 
除了“三从一大”的训练方法,中国体育成绩的提升和体育科研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958和1959年,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先后成立。1964年11月,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对推动我国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1960年到1965年,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雷锋运动深入人心、原子弹试验成功、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第二届全运会自然也充满了向上的气息。王富州、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邱钟惠、胡荣华、汤仙虎、年维泗等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体育最闪耀的名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