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风云 邓小平旋风席卷美国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门;一个重现生机的文明古国,正开始探索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
此时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仅37天。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迈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这个抉择不但影响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更深刻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1979年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圆满结束对美国的访问。
邓小平访美,在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正式建交之后仅27天。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如巨人之手推开封闭的国门;一个重现生机的文明古国,正开始探索与世界互利共赢之路。
邓小平访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仅37天。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迈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30年,弹指一挥间。邓小平这次划时代的访问,以其对中美两国、对整个世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巍的丰碑。
绝无仅有的壮举:美媒体惊叹“邓来了”
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选择了邓小平,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2月5日,即邓小平离美回国之日,他的形象再度出现在《时代》封面上,标题是“邓来了”。
邓小平来了。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他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且为之“深深着迷”。
邓小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会谈后的笑容,被历史所定格。他愉快的神情,流露出对会谈成果的满意,蕴含着对中美关系的积极展望、对未来合作交流的期待。第三次会谈后,邓小平和卡特紧紧握手,并且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这句话,卡特后来说,令他深深感动。
邓小平在访问中反复强调“人民”二字。他坚信,中美两国友好将为两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两国友好需要在人民之间传达友好情谊。在访美行程中,他时时刻刻践行着这一信念,向美国民众展示了中国人民谋和平、求发展的美好愿望,展示了改革开放浪潮将起时中国的新形象。
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作为压轴戏,一两百名美国孩子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方落,邓小平登上舞台,热情拥抱并俯身亲吻了唱歌的孩子。他流露的情感如此自然而真诚,在场的不少美国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休斯敦西蒙顿小镇竞技场,策马飞奔的女骑手隔着护栏向邓小平送上一顶牛仔帽。邓小平欣然接受,戴在头上,全场掌声雷动。
邓小平访美的日子,是宾至如归的日子,是传播友谊的日子,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新气象的日子。美国媒体说,邓小平在美国掀起了“邓热潮”、“中国热”,他的访问是“中国的愿望、尊严和外交灵活性的象征”。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美国人民的热情,那是一种自发的感情。”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白发苍苍、85岁高龄的卡特忆及当年邓小平访美的情景,感慨良多。
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艾略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想想吧,在几个世纪的边缘化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而这就是邓小平的遗产。”
胸怀改革开放大略: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敞开
从今回望,世人不禁慨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同中国国门开放和国运振兴,在时机上竟有如此历史性的契合。
邓小平访美期间曾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访问,它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鸣响了隆隆的汽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无论是中美建交还是随后的邓小平访美,其意义不仅要从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而且必须把它放到我国伟大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之下去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因素是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章百家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随后又实现了中美建交,这两个重大外交决断,特别是中美建交、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是保证我国顺利实现对外开放的关键,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和魄力。
访问美国,邓小平胸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方略;他的访美之行,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进程的关键一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主任龙平平说,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3个重要观点,都与他的美国之行有一定关系。首先,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了解,邓小平在访美后一个月提出了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次,访美使邓小平对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市场经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79年11月,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再次,他于1979年年末提出,中国已学会利用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的条件,在此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中国不仅要改革经济体制,而且要对外开放。
中美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门,从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外部资源和动力。
访美之前,邓小平指示,既然去最发达的国家,参观活动要围绕美国最先进的工业和高科技项目展开,访问的一个目的是了解美国,向一切先进东西学习。访美期间,他强调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方面要向创造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人民请教。
在华盛顿,邓小平与卡特等美国领导人深入交谈,广泛交流。随后,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前往美国一些地方参观考察;一路上他用心观察,详细询问,深入思考。
在亚特兰大参观一个汽车厂时,他说,将来我们也要创建大型先进汽车生产工厂;在休斯敦观看宇航中心时,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也要上太空;在西雅图参观波音747大型客机时,他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型客机。
邓小平访美期间,两国签订了有关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他指出:“在我们两国之间还有许多合作的领域有待我们去开辟,许多渠道有待我们去沟通,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他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
正是以这样的大气魄,3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