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迈入历史新阶段 "和谐世界"开辟(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6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汪文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1世纪的中国寻求推动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外交需要
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内求和谐求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谐世界思想将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拓展和延伸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鲜明的理论特点
和谐世界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时代性。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紧密相连。和谐世界思想着眼于世界和平的持久性、各国发展的共享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以追求各国共同利益和共同安全超越新现实主义谋求的自身利益和单边安全,以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超越新自由主义对霸权机制的过分依赖,以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循序渐进推进和谐世界建设超越建构主义的理念决定论,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一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相一致,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战略性。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世界上发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一系列牵动全局的重大事件,世界进入格局调整和秩序转换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提出和谐世界思想,就共同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路径,为国际社会在建设世界新格局、新秩序的过程中凝聚共识、增进合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必将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性。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历史上看,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和睦交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是东西方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人类不变的精神追求。就现实而言,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渐趋均衡,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趋势加强,人类共同利益不断增加,远大于彼此的分歧和矛盾。多一些对话、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排斥,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纷争,既是各国人心所向,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世界思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光明的实践前景
和谐世界思想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指导思想,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世界未来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
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确立了宏伟目标。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和谐世界思想向世界宣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绝非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而是以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为己任。在和谐世界思想指引下,中国积极引导20国集团机制建设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建设性参与者;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全球首位,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与多个国家互办“文化年”、“文化节”,是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促进者;中国努力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等热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反海盗合作,是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问题上自觉承担相应义务,是处理各类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和谐世界思想标志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和谐世界思想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不仅是和谐世界思想的倡导者,而且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实践者。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和谐亚洲建设,大力培育本地区人民共有的亚洲精神,积极推动以“10+1”、“10+3”为主渠道的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同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全面增进同亚洲各国的人文交往,以开放的姿态同地区外国家就亚洲事务开展对话与合作。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发出共建和谐亚洲的呼吁,引起热烈反响。在中国和亚洲各国共同努力下,亚洲已由过去战火频仍、矛盾丛生、对外依赖性大的地区演变为总体稳定、协调增多、发展自主性明显增强的地区。建设和谐亚洲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自觉实践,和谐亚洲建设也必将成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