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蒋介石访苏得失
辛亥革命网 2013-08-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戈 查看:
1923年9月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上海启程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访问。苏联之行改变了蒋介石对苏联以及共产国际的基本看法。那么,蒋介石在苏联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蒋介石向往苏联革命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蒋介石任团长,全权代表孙中山行事。彼时正值苏联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各界都对苏俄给予同情和好感,纷纷向往去苏联学习取得民族解放的经验,孙中山为何在国民党众多优秀人才中选择蒋介石作为代表访俄呢?
选择蒋介石作为代表团团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蒋介石积极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使命。蒋介石早年十分倾心苏联,在苏联革命处于初创阶段时便大为称赞。1918年7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在全苏“五大”上发表演说称“苏联将自愿放弃沙皇政府在满洲攫取的一切财产及特权,恢复中国在那一地区的主权”这一宣言后,极大地振奋了国内的知识分子,对国内政治极度失望的蒋介石在得知这一宣言后,倍受鼓舞,也更加向往去苏联学习。他在读《俄国革命记》后,在日记中写道“想望靡己”,并在1920年萌生了访俄投身“世界革命”的想法,曾与戴季陶、朱执信、廖仲恺等人拟订自行访俄,但终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成行。在得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商量访问苏联的事宜时,他便在给大元帅秘书长杨庶堪的信中写道“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中正我所能办者……如不允许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而此时,蒋介石正值而立之年,并且熟悉军务,攻读过俄语,孙中山更是认为蒋介石具备成为一个优秀领袖的素质,定将“蔚为大气”。
国内环境也促成了蒋介石的苏联之行。1923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以失败的结局落下帷幕,国内仍是各派军阀雄踞一方的局面,苦闷之中的孙中山想要从苏联获取物质和精神援助。此时的广州革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除了提高税率外几乎别无它法维持。而国民党内部更是派系林立,一盘散沙,孙中山下定了决心重组国民党,组建自己的军事部队,因而派蒋介石考察苏俄党务及政治组织,并借此次出访与苏联探讨在北京西北及京畿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建议,即“西北军事计划”。这也促进了蒋介石的访苏之行尽早启程。
苏联要援助孙中山
9月2日,蒋介石一行抵达莫斯科后,适逢社会党群众参与者集会,苏联人民在马路上广场上欢呼呐喊,高涨的革命情绪和自信大大振奋了代表团成员。随后,代表们参观了苏联的军队、工厂、博物馆、教堂、农场、村庄等等,蒋介石一行对苏联社会组织的严密性大加称赞。蒋介石此时已经认识到军队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因此将访问的重点放在军事方面。蒋介石一行先是参观了苏联红军以及各个级别的军事院校,仔细参观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及飞机。随后参观了步兵144团,品尝了士兵们的膳食,参观了营房。苏联军队中的政委制模式更是让蒋介石大开眼界。军队政委制即在部队中团长负责军事指挥上的事宜,而政治上思想上的指导则是由党代表负责,党代表参与主要事务,军中命令经其署名方能生效。这一方法在日后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参观时,蒋介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大大称赞了苏联的军队和革命事业,声称要向苏联学习,由于太过激动,在演讲的最后声音颤抖几乎是吼出来的,士兵们也热情高涨,掌声多次打断了演讲,并在演讲结束后将蒋介石抬至车前,蒋介石此时可谓兴致极高。参观完144兵团后,蒋介石又参观了步兵第二学校、军用化学学校、高级射击学校、海军大学等,并且拜访了苏联军队的教练总监。
蒋介石此次还会见了很多苏俄共产党的高级官员。9月5日,蒋介石拜访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9月7日,拜访了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鲁祖塔克,并与其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鲁祖塔克为蒋介石等人讲述了苏联的革命历史。9月9日,会见了苏联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红军总参谋长加米涅夫,分析了中国的局势,并与其商谈了关于在广州建立军校,苏联派军官指导的事宜,在11月13日再次会谈中得到斯克良斯基先建立50人班以作试验的回答。9月11日,会见了苏联军事院校总监彼得罗夫斯基,了解了苏联军队的组织状况。此外,蒋介石又多次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西北军事计划”流产
与苏联商议“西北军事计划”是蒋介石此次出访的重要目的。1923年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林立混战的局面,而孙中山则一直希望能够铲除军阀势力,建立真正民主的政府。关于平叛军阀,孙中山等人筹划了两条线路:一条是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直至北京,即是北伐,但是路途遥远且困难重重。另一条线路则是在库伦(今乌兰巴托)以南地区以苏联红军模式建立军事基地,从库伦出发,只需经过张家口等地便可向北京直接发起进攻,即是南伐。相比北伐而言,路途简短而且在战略上很占优势,同时又能避开外国势力盘踞的上海和香港。南伐即为孙中山等人1918年就开始筹划的“西北军事计划”,但这只是孙中山的一个构想,并未作出具体的书面计划,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无疑需要苏联各方面的支持,因而,蒋介石一行要竭尽全力使得苏联方面能够同意“西北军事计划”。
蒋介石在首次会见斯克良斯基和加米涅夫时便提出“西北军事计划”,并作了详细的介绍,斯克良斯基和加米涅夫也详细讨论了这一计划的细节以及未来的政治状况等,并详细报告了这一计划。蒋介石更是在会谈结束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起草出《西北军事计划意见书》,详细地制定了此计划的具体方案,并在10月13日信心满怀地交给苏方。但这份意见书却遭到了苏方的“冷落”,苏方迟迟未作出答复。11月11日,斯克良斯基和加米涅夫再次会晤蒋介石时才对“西北军事计划”作出答复,苏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目前应该深入群众做好政治工作,军事行动的条件并不成熟。蒋介石自然不肯轻易放弃酝酿已久的计划,又与苏方代表进行了多次谈论,但显然苏方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否决这一计划的。蒋介石失望之极,却无可奈何。
苏方之所以否决“西北军事计划”除了考虑到中国国内军阀混乱,帝国主义横行的局面以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实力之外,“西北军事计划”中,中方计划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也让苏方很是惶恐。苏方这一态度让蒋介石更加愤怒,想到自己出访之初的踌躇满志,如今却倍感失望。蒋在日记中说:“求人不如求己”,“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
11月29日,蒋介石在极度失望中离开了莫斯科,但他在回到上海后并未立即向孙中山等人作此次出访的汇报,只是将自己草草写的《俄国报告书》寄往广州,随即以母亲六十冥寿为由赶往溪口老家。然而孙中山却十分希望了解苏联的情况,因此,在12月24日致电蒋介石希望蒋能速来粤商讨与苏的合作问题,许多国民党人也对蒋介石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很是不满,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张人杰等人连续给蒋介石发送了6份电报,批评蒋介石“事近儿戏”。蒋介石在听闻苏联政府应邀派驻广州的常驻代表鲍罗廷抵达中国,将商议建立军事院校和改组国民党的事宜后,感到机会来临,才赴往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