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
辛亥革命网 2010-06-04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清敏 查看: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没有任何历史恩怨,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非友好有着深厚的基础。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揭开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开端,经过54个春秋的洗礼,中非友好关系在世纪之交愈发成熟、稳健,并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从中非关系开启的1956年到1965年的十年,是非洲大陆觉醒和独立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有2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翻了一番,其中17个事非洲国家。随着中国与更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互相支持。
中国支持非洲国家为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如从1967年开始,中国政府提供9.88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修筑了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的铁路。这条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的铁路,对于坦桑尼亚在经济上摆脱对外依赖,维护民族独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中非友谊的见证。
非洲国家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高票通过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议案,支持中国的76票赞成国家中有26票来自非洲国家。毛泽东主席诙谐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坚定地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在1982年的联合国秘书长选举期间,中国在联合国连续16次投票支持坦桑尼亚外长萨里姆竞选联合国秘书长。最后萨里姆虽然没有当选,来自另一个发展中国家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当选。1991年,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竞选联合国秘书长,最后埃及副总理加利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努力探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双边互利合作的新途径。1982年中国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在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时,政治上严格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也不“以苏划线”或“以美划线”;转变以前以援助为主,或者唯一的合作方式,提出了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形成经济上合作共赢局面。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的关系在经历冷战结束后的考验后,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制裁,在西方暂停与中国高层互访的情况下,中非领导人之间仍然保持了频繁互访的势头。仅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有9位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其中布基纳法索人民阵线主席孔波雷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外国国家元首,加纳部长会议主席奥斌是第一位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与非洲国家互相支持。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中国连续挫败了西方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压,争得和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赢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中国在国际上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维护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如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主张联合国改革应该更加关注发展问题,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应该照顾考虑地区平衡,解决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为了加强中非磋商与合作,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由一些非洲国家推动,中国倡议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至今已经召开三次部长级会议,成为探讨和加强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的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表明了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决心和政策。
中非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在新世纪的不断得到拓展。中国先后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35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联)委会机制,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自2005年起中国给予29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种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大部分为有关非洲国家的优势产品。
在这种优惠政策的带动下,中非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如中非贸易额从1950年的1000多万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用了10年的时间,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用了20年的时间,从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又用了20年时间。2000年中非贸易达到108亿美元,仅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达81亿美元,到2005年中国对非洲出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已达26个,中国从非洲进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达18个。到2006年就上升到555亿美元。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增长大大高于中国对非洲国家出口的增长,原有的贸易不平衡状态不断得到改善。
在双边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方面也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额达62.7亿美元,设立各种企业800多家,投资项目遍布49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通信、农业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能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非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正在许多方面对非洲做出贡献。
在文化全球化对中、非等民族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的新世纪,中非文化交流更活跃,成为加强中非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2002年,中国在埃及举办了“中国文化周”,2003年12月文化部派遣杂技、歌舞和民乐小组到非洲东部地区巡回演出,受到非洲等国民众热烈欢迎。2004年7月至8月“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赞比亚、刚果(布)、尼日利亚、加纳、马里等11个国家进行数十场演出,促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2004年5月在北京举办以非洲大陆为主宾洲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拉近了中非之间的距离。截至2005年,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文化协定65个,文化协定执行计划150多个,截止到2007年已有1.8万名非洲青年学生来到中国的大学攻读深造。
具有悠久传统,牢固基础的中非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被非赋予新的内容,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重要和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