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平外交六十年(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中国改革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发展中国家作为在世界非殖民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群体,构成了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力
 
中国的对外援助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赢得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声誉,为日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奠定了深厚基础。例如,有国外学者针对中国援建的非洲坦赞铁路所具有的重要政治意义指出,它所具有的"史诗般的象征意义",预示着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条非西方世界间的南南合作之路的启动。当然,中国单方面的对外援助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容否认,如超出中国自身能力,造成某些国家对中国援助的过于依赖,对某些国家(如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的对外援助甚至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等,都是当时推行单方面对外援助留下的历史教训。
 
(三)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首先,中国自身本着"求同存异"精神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打消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印度、缅甸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不断强调发展中国家之间应"求同存异"的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主张的精髓就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互不干涉,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的深厚基础,同时也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后来中国的对外关系实践中,中国与某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存在矛盾分歧和冲突,但是中国坚持了不因与某些国家的关系而影响整个第三世界团结的作法。例如,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时,中国与这一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印度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处在僵持状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相反,中国对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的总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
 
其次,中国积极做发展中国家的工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例如,在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后,埃及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急剧恶化。为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团结,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做了大量工作。邓小平指出,中东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和联合,希望阿拉伯国家不要中断与埃及的关系。经过多方面的努力,阿拉伯国家相继恢复与埃及的关系,埃及重新回到阿盟。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客观认识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逐渐冲破过去以意识形态,或以美、苏阵营划线的传统外交理念的束缚,确立了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在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和传统友谊的同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充实与调整,从而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但是"千万不要当头"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严重挤压,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希望中国当头"抗衡西方的期待。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全面认识,从中国独立自主与不结盟外交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但是"千万不要当头"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不会改变,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永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到80年代,实际上到90年代,甚至到21世纪,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的一边。"
 
第二,中国联合第三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但不会充当第三世界的领袖。邓小平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邓小平还说:"搞霸权主义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名誉也不好。""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邓小平意在强调,充当第三世界的领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国家利益,也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但邓小平同时认为,"不当头"并非无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主要方式就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战略中,无论是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思想,还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中国都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加以贯彻和执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二)不搞画线外交,致力于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在20世纪50~70年代,受到冷战体制下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与美苏两个大国的关系如何在不同时期构成了中国划分敌我力量的重要参照,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在50年代,由于中国以美国画线,对于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中国很少与它们交往;在60~70年代,中国又以苏联画线,按第三世界国家对苏联的态度立场决定中国对它们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确立了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放弃以大国画线的做法,使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据统计,1980~1990年有24个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在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联合国大会投票中,中国与第三世界一致率从1971~1976年的58.5%上升到1984~1987年的84.5%。
 
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组织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关系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在构建与参与区域组织合作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缔结了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合组织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中国作为首个非东盟国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成果显著;中国和非洲国家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我国成功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主办的规模最大、领导人出席最多的国际会议,对巩固和发展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与阿拉伯联盟于2004年成立中阿合作论坛,2006年中国成功主办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
 
(三)从单边经济援助转向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在外交与经济两者关系方面,中国实现从"经济为外交服务"向"外交为经济服务"的转变。从80年代起,"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基本方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加重视从战略高度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探索双方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双方已日益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合作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