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60年:回顾与展望(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作者:冈部达味 乔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因此,本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以30年为一个时段,分成两个不
四、改革开放时代
 
通常认为,改革开放时代始于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公报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上来,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字样。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市场经济,但这是从1979年3月以后才逐渐明确的。而且,直到1982年,改革开放才逐渐在对外政策方面产生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这成为中国内外发生重大变化的契机。
 
中国是如何从追求社会主义的时代发生变化的呢?中国过去认为,为了增强生产力,首先必须考虑如何创造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正确的社会主义”。而中国后来认为,提高生产力是第一要务,要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力。如果获得成功,这种体系就被称为“社会主义”。以往“正确的社会主义”之下的各种政策,使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经济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打破这种状态,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中心,向世界开放。
 
即使是30年后的今天,中国仍不能不谈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定义此处所提“社会主义”仍不明确。中国领导人如何认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一下最近
 
出版的文献。任长平在《人民日报》指出:“这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这30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引领当代中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并将几代中国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一篇文章也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限定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文章认为, “如今中国的外交理念已形成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乎外交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发展,办法是互利共赢。”
 
诚然,如果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符合其人口数量、拥有相应国际地位的国家。我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前,虽然会有曲折,但任何人都不能无视作为大国而存在的中国。问题是中国如何继续为国际和平发挥大家所希望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研究过去30年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路线以及制定对外政策的国内要因;必须研究其中的内在问题和特殊因素对未来的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五、新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中国外交已经摆脱了以前的“敌我”设想。从1982年起,这种变化越来越明显。或者可以说,中国内部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变化的必然性。笔者将中国1982年发生的变化称为“是是非非主义”(是非分明主义)。与意识形态和既存利益的关系不同,中国是在“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制定对外政策。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言,这种外交理念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它的目标是建立平稳的国际关系。当然,这是要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平稳”。显然,中国不希望周边地区发生革命斗争,有着浓厚的“维持现状”的色彩。这就是经济建设中心主义之下的“最适合路线”。
 
改革开放三年之后,中国已经摆脱了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一多少有点意识形态性质的原则性方针,而是采取“最适合路线”,即每个问题都要采取对中国有利的立场。用日本政界用语来讲,这种行为就是“是是非非主义”。而中国则将此称为独立自主的外交或全方位的外交。
 
时至今日,这种“是是非非主义”外交仍基本处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正如日本政界所表明的一样,这种政策主要是在小势力要发挥超出自己力量的影响时使用。对于被美苏两国裹挟的“小国”时代,这确实是对中国最适合的路线。但随着中国以经济为中心路线不断取得成果,中国给外部造成的潜在的、表面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种“是是非非主义”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修正。20世纪90年代,就是必须考虑进行修正的时代。
 
这个时期之后,应该说中国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即在何种意义上要求“大国化”,何种意义上全面表现“小国”形象继续获取“是是非非”的利益。不仅领导层内部对此存在对立,就连每一个领导人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在克服“八九”动乱和苏东剧变等造成的诸多困难、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中国拥有丫自信。此后,中国的高速发展引起国际关注,更进一步增强了这种自信。“八九”动乱和苏东剧变使中国领导层的威信受到威胁,为了挽救危机,中国领导层进一步宣传既存权威的源泉,同时开始以抗日战争为题材进一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同时也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所带来的自豪感,加快了向大国化前进的步伐。
 
为有效控制这种倾向,邓小平提出了二十八字方针。其中的“韬光养晦”和“决不当头”等口号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大国化的潮流中,在世纪之交,这些口号显得陈旧了,这些迹象大多可以和中国对日强硬态度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中增加了“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作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描绘中国现状的词语,这句话被多次使用。但在90年代“大国化”的氛围中,这种表述和“韬光养晦”一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中共十六大以后,这种表述才被重新使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2月,温家宝还发表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从新世纪初开始,中国认为自己“虽然是大国,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潮流开始发生变化。
 
六、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
 
几乎同一个时期,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又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带来了“中国崛起”的问题。所谓崛起,是以前没有在国际社会发挥重大作用的国家不能无视其作用的过程。如果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实例,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走这条道路的典型。
 
世纪之交之后,之所以开始出现“中国崛起”的问题,是因为中国面临着诸多与历史先例相同的情形。而且过去一些国家的崛起多少都伴随着冲突,甚至引发了战争。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大量破坏性武器的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将造成毁灭性的结果,简单地通过战争接受或拒绝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无法想像的。中国是不是爱好和平,以及从相反角度观察同一问题而提出的“中国威胁论”,都有着非常大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因其所属国际关系结构发生变化而成为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