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汉字简化历程(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94年9月3日,《陕西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新闻,陕西渭北澄城县发现了一口距今800多年的金代大铁钟,钟体铭文中有162个简化字。 ,近代中国汉字
图3:民国时期公布的简体字表和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简体字推行法令案》(来自凤凰网)
三、建国后的汉字简化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简化汉字是当时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55年1月发表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广泛征求全国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基础上,对《草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在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共515个,分四批在全国推行。其后,为适应教育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响应地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了增补,到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汉字总表》,共三表,收入2238个简化字(因签、须重现,应为2236个)。同年年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编印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列了6196个汉字,作为华语印刷制模的规范。汉字简化,为新中国的教育的普及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从1909年陆费逵首倡汉字简化到60年代中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虽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甚至在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逐渐恢复繁体汉字。就目前来看,现在中国13亿人口都从中受惠,这可谓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业。虽然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的一些特殊印刷品是采用繁体中文,但是已经有一部分海外报刊开始采用简体中文作为印刷文字,这说明简体汉字正在逐渐被外界接受。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