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树德与“青岛惨案”
辛亥革命网 2012-08-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25年5月发生的“青岛惨案”,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伟大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起因之一。在青岛下令镇压这次罢工的罪魁祸首就是清宦出身的温树德。
温树德(1877—1959)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字子培。早年得到耶苏教会的资助,光绪十九年(1893)被清政府选送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任北洋水师下级军官,曾任“联鲸”舰长。辛亥革命后,于1917年7月,孙中山以“护法”为号召,反对北洋段祺瑞政权。原海军总长程璧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响应“护法”,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历任西南护法舰队“豫章”舰长;1918年1月,同“同安”舰长吴志馨接受孙中山密令,炮击桂系军阀盘踞的观音山督军署,被程璧光撤职。当程被刺杀后,掌握海军大权的闽系势力暗与北洋军阀勾结。孙中山密令已加入国民党的温树德组织力量,一举夺舰成功,遂于1922年4月,被任命为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取得海军权力后,安插亲信,逐渐将海军经营成自已的独立王国。1922年,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陆地,登上永丰舰避难,温树德便与陈炯明妥协。陈炯明不惜重金,诱贿海军,以分化拥护孙中山的海军力量。心怀异志的海军司令温树德在陈炯明的诱迫下,秘密地与叛军签订了议和条件。他在7月8日晚接受了陈炯明的26万元贿赂后,擅自率领海圻、海琛、肇和3大舰息灯起锚,离开黄埔,驶出莲花山河面。奔赴汕头,后拟靠厦门未果,便受吴佩孚76万元的巨款,彻底背叛孙中山,于1924年1月5日,率“海圻”、“海深”、“楚豫”、“永翔”、“肇和”、“同安”诸舰北归投靠直系军阀吴佩孚,居青岛就食。吴佩孚令拨发开拔费五十万元,每月额饷十二万元,均取于胶澳商埠。,改编为“渤海舰队”,温树德任舰队司令,授少将军衔。1924年3月29日任命为渊威将军。在高恩洪下台后,乘政局动荡之机,兼任胶澳督办。温树德为了保住青岛这块地盘,对刚刚窃踞山东督办的张宗昌,和日本人,极力巴结,下令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制造了震动全国的“青岛惨案”。
1923年1月青岛回归后,日本在华势力仍存,青岛的一些大纱厂仍为日人经营。1925年春,在四方机厂工人罢工胜利的鼓舞下,从三月起,日人经营的大康纱厂等的18000余名职工相继罢工。初期日本厂主态度强硬,后来使用金钱利诱,软硬兼施,最后内外反动派互相勾结。北洋政府、山东军阀张宗昌下令镇压罢工的工人,青岛的当权者温树德,一面令胶澳警察厅长陈韬带领大批警察协助日兵,包围工厂,另方面,亲自调动海军陆战队参与,并下达了“以严厉手段,作最后之解决”的命令。于5月28日,温树德下令给戒严司令部、保安队、渤海舰队,纠集了陆战队、保安队、骑兵及陆军等两千余人。次日拂晓三时半,开进了四方工厂区,将大康等三个纱厂及工人宿舍团团围住。相继冲进工厂,和车间,便开枪射击,在屠杀中,死难八人,重伤十七人,轻伤无算;被捕七十五人;数百人遭通缉;三千余名被遣回原籍。据《向导》126期报道:“最悲惨的是未出厂的童工和妇女,一闻枪声相率藏入棉花包中,趴在地沟里面,或是伏在车间……后被日人搜出,残杀、水淹和活抛入海中者。不知其数。至六月二日尚在厂中搜出六七十个奄奄垂死的工人,地沟中尚发现一大堆男女尸体,车间发现一个自尽者……”在“五,二九”青岛惨案发生的第二天,上海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五卅”惨案。以“沪青惨案”为导线,一个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惨案发生后,温树德的卖国媚日、屠杀同胞的罪行受到全国人民的谴责与声讨。同时,由于温树德的反复无常的卑鄙行径,而引起了海军内部的不满。在内外交困中,弃直系军阀,又投靠奉系,于1925年8月19日,张学良由奉天抵秦皇岛检阅温树德所部来归之渤海舰队。计巡洋舰3艘,炮舰4艘,驱逐舰3艘,运送舰1艘。23日,张学良偕温树德抵天津,检阅津浦铁路的奉军。10月,张宗昌以海军反对温树德为由,免去其渤海舰队司令之职,改由毕庶澄接任,张宗昌还擅自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委任其掖县同乡赵琪任总办,归山东省政府直辖。温树德离开青岛后,青岛海军司令便由毕庶澄所取代。后来温树德于1927年6月21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军事部海军署次长。北洋政权垮台后,被南京政府通缉,逃往日本躲藏。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出任鲁苏战区军政委员会高级顾问。日本投降后,任山东政府参议。晚年归里居闲而终。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