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后裔岳麓山上追思先人(2)
辛亥革命网 2011-04-01 00:00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王欢 查看:
“先祖是正气、有担当的人”
关于先祖墓的由来,蒋祖骏跟我们说到了这样一些史事。
1912年,蒋翊武回乡省过一次亲,给父母留下“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的句子。一年多以后的1913年9月9日,蒋翊武英勇就义,年仅28岁。蒋翊武去世三年后,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遗骸归葬长沙。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督师北伐,下令为蒋翊武立纪念碑,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并命胡汉民先生撰写了碑文,其中写道“公之死……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
对于先祖的了解,蒋祖骏多从书中和老一辈的讲述中得知。“我翻阅了大量关于他的资料,也曾协助叔叔蒋漫征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印象,总的来说是正气、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脚踏实地,做细致工作。”蒋祖骏说。
希望把“半山亭”改回来
这次祭拜,蒋祖骏发现墓地有过细致修缮,“墓地前方的空地之前有些小坑洼,现在已经平整”。
只是,有一事,蒋祖骏一直不能释怀。蒋翊武墓下方有一座六方亭,本来叫“蒋公亭”,后来被改成了“半山亭”,蒋祖骏说,“蒋介石也姓蒋,说是怕引起误会,就改名了。”
为这个事情,蒋家后人几次找相关部门,希望再改回来。昨天,麓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跟蒋祖骏说,“改名需要资金,而且,即使改,也只能改对着公路这边的名字。”
回去的路上,蒋祖骏一直念叨着负责人的那句话,“还是希望能改回来。”
长孙祭拜禹之谟
拄着拐杖上山,墓碑前深鞠躬
禹之谟(1866-1907),字稽亭,汉族,湖南湘乡人。民国奠基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
禹之谟的墓地在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墓毗邻。昨天,禹之谟的长孙禹抚寰及女儿禹若军上山,祭拜先祖。
81岁高龄的禹抚寰拄着拐杖,一遍遍地抚摸着那些碑石。颤颤巍巍地鞠了三个躬之后,眼睛望着墓碑,迟迟不愿挪步。
长方形、平顶的三级台阶状墓碑一侧,是先烈留下的《告在世同胞遗书》:“同胞!同胞!其善为死所,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身而生!前途莽莽……我同胞其图之。困心衡虑,终必底于成也!”禹抚寰把记者拉过去,“年轻人,要多了解历史,多记住这些话。”
禹抚寰告诉记者,禹之谟与岳麓山渊源很深,“看到之前的陈天华、姚宏业墓了吗?当年是爷爷组织人把他们埋在这里的。”
禹抚寰说起了这段往事。1906年夏天,湖南籍留日青年陈天华和姚宏业的灵柩运回长沙。禹之谟与同盟会会员覃振、陈家鼎等人商议后,决定组织全城学生把两人遗体公葬于岳麓山,“以彰义烈”。
之后没多久,禹之谟因领导民众反对提高盐价被捕,后被秘密解往靖州。1907年2月6日凌晨,禹之谟被绞杀于靖州西门外出城右手城墙边,临刑前高呼,“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禹之谟死后被运回家乡青树坪,葬在陇家祖屋后山。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南京留守黄兴呈请临时大总统追赠禹之谟“陆军左将军”,并公葬于岳麓山。同年10月,湖南都督谭延闿派委员至青树坪,启运灵柩赴长沙。
墓碑1912年11月27日建成。禹抚寰说,墓碑进行过修缮,但碑身有些细节还可做得更好,“这里的横梁歪了,地面也有些坑坑洼洼。”老人说,他希望自己也能做些努力,让墓碑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修缮,以告慰先祖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