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令“天地嚎”的《诉衷情》
辛亥革命网 2011-03-11 00:00 来源:云梦政协 作者:徐小玉 查看:
《诉衷情》
当年初结秦晋好,始识英雄貌。
披肝沥胆报国,岂敢辞辛劳?
志未酬,身先亡,天地嚎!
欲随君去,抚孤谁靠?
——景静淑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七日,是我的外祖父——辛亥革命先烈,被孙中山先生誉为“盖世之杰”的吴禄贞大将军,殉国两周年的忌日,他的墓在他遇难处石家庄火车站侧落成!那是三座塔式墓,中间一座较高的墓塔上,书有:“燕晋联军大都督绶卿吴公之墓”;两侧为与他同时遇难的他的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之墓。
我的外祖母景静淑,带着为他而写的《诉衷情》前去祭奠他!此诗可称:字字、句句如诉如泣,情真真、意切切!从中我看到了外祖母那满面泪痕的脸、那饱含凄怆的眼,和她那颗滴血的心!我更看到了外祖父那一代伟人的高大身影!
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后,外祖父在北方积极筹划北方起义,他联络了河北、山西的三支队伍,组成燕晋联军,他被推为联军大都督和起义军总司令。他们筹划趁清廷倾北方兵力南下镇压武昌起义之机,在北方发动北方起义:兵分三路直捣北京,一举推翻清王朝!但就在起义的前夕——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七日的凌晨,他被刺于石家庄火车站侧他的临时司令部内,北方起义也因而流产!
“当年初结秦晋好,始识英雄貌。”
外祖母景静淑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自幼聪慧、好学的她,跟随父亲习读诗、书,到十来岁时,已是个貌美、贤淑的小姑娘了。她的父亲有位好友,是邻乡的教书先生,名叫吴利彤。吴先生有位高徒,那就是他的侄子——勤奋好学、秉性聪明过人,且人小志大的吴禄贞。吴利彤十分喜爱禄贞,也喜爱静淑,在他的撮合下,两家订下了娃娃亲。
吴禄贞七、八岁时,就写出过抒发自己爱国、报国之志的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十九世纪末,正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他志在打倒企图瓜分中国的欧、亚帝国主义者!十岁时,他父亲这位多年在外教学的饱学秀才吴利彬,回到武昌开馆授课,他于是从云梦老家去到武昌,在父亲的“梦泽书屋”跟父亲读书。几年后,他已诗、文过人,而他却无心走科举之路,他对父亲说:“当今世界列强,无不在科学上远远超过我国,要使国家富强,靠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不行,请您教我格制学好吗?”格致学是当时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他单独讲授这方面的课,不过要他也满足一下母亲的愿望:考上秀才。他也答应了,十五岁时,一试即中。
一八九六年一月,尚未满十六岁的禄贞,就去投考湖北新军(招收十六——二十五周岁的)。考试时他所写的《投笔从戎争先赴》一文,不仅谈到要效仿先贤“投笔从戎”,而且提出“好男要当兵”的新观点——一反民间长期流传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有革新思想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正在练新军、办洋务的兴头上,读罢此文十分赏识,下令油印此文在军中广为散发,以鼓士气!吴禄贞被破格录取入兵工营当兵,半年后因操、课两优,又被指名破格选入武备学堂学习(按规定需十八岁以上)。当时学堂请了不少日本教官、德国教官授课,他学习十分认真,可又绝不崇洋媚外!一次,上几何课时,一个平时十分趾高气扬的日本教官在黑板上证一道几何课,半天也证不对;曾在家里就跟父亲学过几何的禄贞,实在忍不住了,离座径直向讲台走去,在教官证的题旁打了一个“叉”,说了句:“您算得不对!要这样算——”说着就自顾自地演算了起来!教官被弄得目瞪口呆,但禄贞算得对,他也无法发火,只得在下课铃声中仓皇逃离!此事在校内引起了轰动,也大长了中国同学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