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义葬邹容110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5-04-03 09:1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陆贞雄 查看:

1905年4至5月间,刘三在上海《苏报》案中,仗义营葬邹容一事乃是民主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迄今已110周年。

  1905年4至5月间,刘三在上海《苏报》案中,仗义营葬邹容一事乃是民主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迄今已110周年。

  刘三是陆士谔胞妹陆灵素的丈夫,上海世博会期间,央视首期《世博之最》“最精准的世博预言”即介绍陆士谔在百年前写的《新中国》。著名小说家、医学家陆士谔是笔者祖父,陆灵素是我的姑奶奶,那么刘三就是姑爷爷了。

  刘三,1878年1月生于上海华泾镇,原名刘仲和,字季平,号江南,别字离垢(其长兄刘仲德。别字涤埃。离垢、涤埃均取清澄宇内之意)又自称黄叶老人,笔名金寄萍、金赘虎。因排行第三,故自署江南刘三,盖取自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刘三今义士,愧杀读书人”。(当时,另一名叫刘申叙的,以侠义著称,也排行第三,人称江北刘三,可惜的是,后来被袁世凯收买,效力于两江总督端方)

  刘三自幼颖慧过人,6岁时,在家馆读书,拜李颂唐(字宗邺)为师。入学后,学业优异,20岁时赴县试,考官发现其文特别优秀,遂将试卷特意抽取在一边,拟排名前茅,不料,由于考官的疏忽,刘三试卷不知去向,致使刘三名落孙山,翌年刘三又以优异成绩考取秀才。

  邹容是《革命军》一书的作者,该书揭露了满清腐败,点燃了反清革命烈火。刘三与邹容相识还是刘三的好友钮永建作的介绍。(钮永建是中华民国开国功臣之一,鼎力协助孙中山的国民党元老)。刘三长邹容七岁,二人相互敬慕,意气相投。1903年初,刘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骑兵。其时,孙中山创兴中会于日本横滨,刘三毅然加入,从事反清革命宣传。(兴中会是同盟会的前身),是年4月,刘三、邹容等在日本率先发起拒俄运动,组建义勇队,他俩几成莫逆。

  1903年6月,上海《苏报案》发,章太炎与邹容等被捕入狱,囚禁在提篮桥的公共租界监狱,刘三多次去监狱探视邹容,送去食品,为体弱的邹容增加营养、鼓励他坚持斗争。

  1905年4月3日,21岁的邹容不堪折磨和虐待,不幸瘐死狱中。

  邹容遗体被狱方扔弃墙外,并限令十天内须择地收葬。出于同乡之谊,在《中外日报》馆工作的四川同乡陈竞全等人化40元大洋,备薄棺收殓,并暂时停放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四川义庄。为避免惹祸,在薄棺的石碣上,不敢刻真名,而是用了谐音“周榕”两字。 刘三与邹容情同手足,刘三又十分敬佩邹容的革命精神,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不怕杀头、不畏株连,于同年5月28日,毅然前往四川义庄,并买通了守门人,终于在万人冢里发现了刻有“周榕”字样的石碣及薄棺,他密约堂兄刘东海等四人划着小船,在朦胧月光的掩护下,经水路又转陆路,悄悄运往家乡华泾。

  刘三之父刘增庆,字廉卿,是华泾镇上的大富商,经营布庄和钱庄。因此刘家境况较为殷富,邹容遗体运到华泾后,刘三辟地三亩,特选高亢之地,将邹容遗体安葬在刘三的书房黄叶楼宅侧。翌日,刘三在邹容墓前焚诗追悼,泣不成声。

  刘三义举惊天地、泣鬼神。然而他从不炫耀,由于他不事张扬,因此直到很晚,中国教育会会长、光复会会长蔡元培才得悉了刘三义举,感动万分,并决定择日祭扫墓地。1905年七、八月间,蔡元培、柳亚子等一起到华泾探望刘三与灵素。刘三顺请蔡元培题写墓碑,为避当局耳目,仍将墓主写成“周榕”两字。

  1906年7月3日,蔡元培、黄炎培、柳亚子、蒋维乔和中国公学、键行公学两校学生30余人,由南市大码头登船,沿黄浦江南行三小时,中午11点抵华泾。在刘东海家午餐,下午便集会为新落成的纪念碑揭幕。(该纪念碑是刘三委托黄炎培特请浦东著名石料王牌企业——杨斯盛营造厂建造)是日,雨下得很大,30余人衣履尽湿,加上乡间小路,一地泥泞,举步维艰,但大家仍然兴致很高,毫无怨言。那天蔡元培的演说特别精彩,使与会者群情激昂、感慨万千。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了表彰邹容的功绩,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刘三不以邹容获盛名而自夸。另外,江南刘三的义举,包括刺杀端方等事迹曾感奋了不少热血志士,辛亥元老陈其美(陈果夫、陈立夫的叔叔、蒋介石的老师)回家乡湖州变卖家产,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就是一例。辛亥后,陈其美也请他出山从政,刘三不居功谋职,婉言辞谢并表示自己志在教育。

  1924年清明,国学大师章太炎、后任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司法总长章士钊、国史馆馆长张继、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中国日报》社长、总编辑冯自由、《复报》创办人,孙中山秘书田桐、《民意报》主办赵铁桥、民初曾任国务总理的李根源等20余人前往华泾,祭扫邹容墓、并聚饮赋诗,还商定刻石、立墓表和重修墓茔等事宜。为纪念、宏扬江南刘三在民主革命史上的功绩,在南社成立百年之际(2009年11月),江南刘三被列为“南社百杰”之一。

  对刘三的义举,笔者认为有三点须略作说明:其一,在传统的旧观念中,与刘三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年仅21岁的邹容是冤死的,安葬在家,于风水不利。但刘三不顾世俗偏见,仍仗义勇为;其二,邹容落葬半年后,刘三组织革命党人刺杀端方,因事败入狱,虽经多方营救,出狱时已元气大伤、家业破落,但刘三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悉心守护邹容遗骨;其三,义葬邹容是瞒着当局的,清朝末年对革命党人的杀戮是十分凶残的,不仅杀头还要株连……

  筑墓不易守墓更难,刘三敢冒杀头风险义葬邹容,纯属不易,但毕竟是一时之举,而守护墓茔则是世世代代的事。刘三逝世较早,姑奶奶陆灵素空房独守墓茔并嘱咐小辈世代守护。走笔至此不胜感慨,特口占一绝作结:

  缅怀刘三义举110周年

  七绝

  刘三义举百十秋,

  敢葬忠骨黄叶楼(注1)。

  素嘱薪裔长守护(注2),

  坚承遗愿盛神州。

  注1:冒死将邹容遗骨营葬在刘三自己的家乡华泾黄叶楼。

  注2:刘三早逝,其妻灵素空房独守墓茔并嘱咐小辈世代守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