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历尽艰辛的刘氏双烈后裔(2)
辛亥革命网 2014-12-09 09:1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我的表兄张崇岫,1929年10月出生于安徽巢县。1942年只有14岁时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担任战士和文化教员;1948年学习摄影并开始了战地摄影生涯:1950年赴朝作战,担任志愿军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1953年回国,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1958年转业,担任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1961年调任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1968年曾任安徽省革委会委员、办事组组长、安徽日报社党委常委:1980年调任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离休。不论是在血火纷飞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年代的工作岗位上,直到离休后的平凡生活中,他都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努力奋斗,为共和国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文学作品和剧本。从1948年以未发表的摄影作品有1300多幅,图文并茂的标题有80多组,分别在解放军画报、安徽画报和安徽日报等刊物发表。其中获奖和得到好评的作品主要有:1.《中朝人民军队会师东海岸》,荣获志愿军政治部二等甲级奖(当时未设一等奖,二等甲级奖是最高奖项),抗美援朝2周年之际,被邮电部印制成一套四张的邮票。2.《不得不举起手来》,在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汉城至华川的路上拍摄,荣获志愿军政治部二等甲级奖以及志愿军九兵团直属政治部三等功,还获得朝鲜军功章一枚,3.《攀登悬崖》,是一幅海防练兵照片,1953年荣获解放军政治部文化部全军一等奖。4.《美国钢盔小传》,1958年为纪念淮海战役10周年,在当年双渡集古战场拍摄。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1.电影文学剧本《流星》,在《八一电影》1983年第3期发表,198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制成电影。2.电影文学剧本《高敬亭》,在《戏剧界》1985年第6期发表。3.大型话剧《日出长江》,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1989年第10期发表,1990年安徽电影制片厂制成4集电视剧,由中央台播放。4.长篇小说《英雄HINA丁》,2007年12月由天马集团图书出版发行公司发行。5.历史图景《中美大战长津湖》,2011年由安徽文学出版社发行。他用手中的相机摄下了宝贵的历史镜头,用朴素的文字记下了真实的战争细节,给人以图文并茂、惊心动魄之感。6.《长津湖史诗》,获第4届浙江省电影“凤凰奖”文学剧本提名奖。是历史和机遇造就了张崇岫,使他成为优秀战地摄影师、著名的军旅作家,在血火纷飞的战场上创作了许多史诗般的作品,为共和国留下了永恒的纪念。“文革”后期,安徽有些人想整倒张崇岫,派出调查人员去福州军区他战友那里找战争时期的“黑材料”,此事被皮定钧司令员知道,唤进调查人员询问,见他们所言纯属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罗列罪名,便怒不可遏地大声训斥:“张崇岫14岁参军,是新四军中的红小鬼,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多次战火考验,我看着他成长进步。你们竟敢造谣污蔑他,说他是坏人,你们才是坏人,滚吧。”皮将军义正词严地斥退这几个人,他们只得抱头鼠窜而走。此后,再也没人来找张崇岫的麻烦。皮将军仗义执言,保护了张崇岫,因为他是人民军队的英雄和功臣。
我的伯父刘天宠和刘天麒
我的伯父刘天宠为刘之堂嗣子,其父与刘氏双烈为堂兄弟,天宠曾过继于刘之堂,称为双祧。刘氏双烈遇难后,家庭状况极其艰难,没有什么遗产,叔祖母给人洗衣来维持生活。天宠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办的学校,先在巢湖老家上初小,后由教会安排到芜湖来复会高小,后又进入由美国人、加拿大人合办的教会中学萃文中学上学。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恽代英来到芜湖发动学生运动,他积极参加收回教育权的运动。事后被教会学校开除,在亲属、朋友帮助下北上,先在北京大学预科上学,后考入北大上学。后来成了一位教师,先后在巢县中学、宿县中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到重庆,在安徽国立九中任教,抗战胜利后返乡,在安徽东至县东流中学任教。1948年进入芜湖萃文中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萃文中学变更为芜湖四中,后又变更为安师大附中任教。直到“文革”前退休。他在先辈革命精神的熏陶下,继承先烈遗志,忠义为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芜湖市政协委员、芜湖市第三、第四届人民政府委员。
我的另一位伯父刘天麒,自幼习武,交给武林朋友,闯荡江湖,除暴安良,爱打抱不平。民国年间某日黄昏,涉入为刘氏双烈复仇的一次械斗,在水码头酒楼遭敌围攻,头受重创跳窗而出,倒于石桥下,头顶裂开露出血浆,众敌寇见人死离去。待刘家众人闻讯赶来收尸时却不见踪影,只见地上一摊血迹。原来他设死,见敌寇远离后用布带缠裹头部,乘夜黑潜身寺庙休养,出家为僧,后被迫逃亡南洋马来亚、印尼等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南洋募捐支援国内抗战。抗战胜利后,在南洋某岛国隐居。据父亲刘天麟说,上世纪50年代他从香港来信报过平安,称在泰国某寺院修行,不必挂念,后沓无音信,归宿不明。想必已在佛国仙逝,孤身长眠于海外异乡,令人伤感。
追溯巢县刘氏先祖,从一世“火弥赤公”(官元朝江西右丞)至十六世“双烈”,至十七世父辈,至十八世我这一辈,皆世代忠良。我自幼受家风熏陶,恪遵“忠义传家”遗训,看轻钱财等身外之物。如,1989年,我的一位挚友,从部队转业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效益很好,以高薪聘我担任他的副手,主管经营与财务,我难以割舍深厚的水文情结,加之单位职工挽留不让走,予以谢绝,坚守老本行,在清贫的水文行业干了一辈子。又如,退休后单位新盖宽敞适用的28层住宅楼,我有入住资格,但自愿放弃了。又如,我在基层任职时,曾两次谦让晋级调资机会给工龄长工资低的老职工,事后内心坦然舒畅。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仅仅做到尽职尽责,并无重大贡献,却有幸得到一位作家朋友赏识,成为上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悠悠汉水情》的主人公。这位作家曾打算以我为素材再写续篇《深深水文情》,我顾虑他调京后工作繁忙予以辞谢。但我内心既感激又诚惶诚恐,因为我微不足道的一点奉献,与毁家纾难,献身革命的先烈志士相比,微不足道,深感赤子难酬报国心矣。
“双烈”后人,子辈有天福、天禄、天寿、天娇、天宠、天麒、天麟,均已辞世。而今孙辈和外孙辈、重孙辈和重外孙辈,已达百人之多,枝叶繁茂、花果累累。分布皖、苏、鲁、京、沪、陕等省市,有的在港台和海外,政、经、商、学、科、医、工、农、军各业都有,恪遵“忠义传家”遗训,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奉献,皆各有所成。有的成为工作骨干和劳动模范,有的成为业界翘楚和行业先锋,还有的建功立业,驰誉国内和海外。
在举世纪念辛亥百年的日子里,写此文告慰我的祖父、叔祖父,聊表缅怀情思。祖父、叔祖父啊,愿你们英灵有知,而今国泰民安,伟大祖国已崛起在世界东方,您们为之追求和奋斗不息的复兴大业已实现了。我们后人一定恪遵“忠义传家”遗训,世代相传,芳华永继,矢志报国。
祈愿刘氏双烈忠魂安息!
作者:刘平贵(1945—),男,安徽巢湖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现为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