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辛亥老人王时泽(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2 00:00 来源:天津网 作者:陈漱渝 查看: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外公和秋瑾等相继加入同盟会;秋瑾并被推举为浙江省分盟的主盟人。同年年底,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秋瑾愤而归国,给我外公写有一信,表示自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她已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决心继承唐才常、沈荩、史坚如、吴樾诸烈士的遗志,为中国女界增光。此信原文已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集》。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1岁。秋瑾牺牲之后,安葬地曾数次变迁:最先由女友吴芝瑛、徐寄尘等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1908年清廷有平坟之议,而且视吴、徐为秋党予以通缉。1909年农历九月,秋瑾遗骨以其子王沅德名义迁葬于湖南湘潭。辛亥革命后,秋瑾战友力主将秋坟迁回西湖,重新扩建,并派陈去病专程到湖南交涉,但遭到秋瑾夫家强烈反对。这时外祖父出面劝解秋瑾之子王沅德,平息了这场矛盾。又有同盟会员主张将秋坟移到长沙岳麓山。外祖父说:“秋瑾烈士生于浙江,死于浙江,自以复葬西湖为宜。”迁葬后,由外祖父主持,把长沙黄泥塅陈湜祠改建为秋女烈士祠,又在祠内建立了辛亥革命后湖南省正、副都督焦达峰和陈作新的铜像。我幼时住在烈士祠侧,对祠内印象清晰如昨。留日时期,光复会元老陶成章曾在东京将一部分秋瑾的诗文稿交外祖父保存,外祖父以“长沙秋瑾烈士纪念委员会”名义出版,书名为《秋女烈士瑾遗稿》,卷首有外祖父撰写的《秋女烈士瑾传》。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编印《秋瑾集》时,外祖父曾提供此书以作校勘。1955年,秋瑾之子王沅德病危,临终前将秋瑾遗照数帧及《秋女烈士遗稿》一本托付给外祖父保存,以为纪念。外祖父立即转赠湖南省博物馆。现在看到的一些秋瑾遗照即来自于此。秋瑾在赠女友徐寄尘诗中,有“惺惺相惜两心知,得一知音死不辞”,我以为外祖父跟秋女烈士的友谊同样达到了这一境界。
记得闫幼甫先生在《辛亥革命湖南光复的记忆》一文中说,辛亥革命前,湖南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很多,但民国建立之后他们不谈往事,既不居功,也不要名。以至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局长冯自由想表彰功臣而找不着受勋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外祖父也是这样的人。我见过他跟黄兴之子黄一欧等人的交往,但没有听他谈过辛亥革命的往事。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提出广泛征集文史资料,让那些有社会阅历的老人本着存真求实的原则,把知识和经验传给后代。从那时起,外祖父在长沙南门小古道巷的寓所经常出现一位穿干部服的40来岁的中年人,他就是在湖南文史馆任职的毛居青先生。
后来我才知道,毛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曾经担任过湖南省省长程潜的秘书,协助黄一欧编写过《黄兴年谱》,又跟黄兴的女婿、旅美历史学家薛君度汇编过《黄兴未刊电稿》。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一部《黄兴年谱长编》,受到国家领导人王震的好评。毛先生又研究鲁迅,编写过《鲁迅年谱》(未刊稿),跟许广平有过通信。通过他的采访记录,我才知道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日本,即将在日本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毕业的外祖父即赶往神户,乘法国商船回国,于1911年11月2日(旧历九月十二日)抵达上海。3日,在李燮和指挥下,上海民军在首先占领闸北地区之后联合商团及各界人士,向位于高昌庙的江南制造局进攻,因为这里储存了很多军械子弹,而且拘押了违反起义计划想抢头功的陈其美。经过激战,上海于4日光复,李燮和被推为临时总司令驻局办事。李燮和是湖南安化人,跟外祖父同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又是同乡,见到外祖父非常高兴,经过公举,责令外祖父管理上海的海军事务。当时吴淞口停泊有清军的炮舰、鱼雷艇。由于清水师提督萨镇冰率领的海军主力舰尚未反正易帜,所以上海诸舰仍然悬挂龙旗,在革命和保皇之间游移观望。于是外祖父率领巡防营一队,又从制造局拖出大炮数门,在江边摆开兵临城下的阵势,而后独自划舢板登上湖鹏号鱼雷艇劝降;成功之后,再用旗语通告其他各舰。很快各舰都卸下龙旗,归顺革命。接着,外祖父将在上海的广东国民军百余人、潮州敢死队五十余人,以及收容的清军,合计二百多人,组成海军陆战队,在吴淞进行突击训练。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史的黄海贝在《王时泽与辛亥前后的中国海军》一文中写道:“王时泽策动驻沪海军起义成功,不但改变了上海的革命形势,而且对清王朝的海军舰队产生巨大影响。此后,镇江、南京和武汉的海军先后效法驻沪海军,宣布易帜,投身革命。这一连串的起义打击了清王朝的气焰,彻底改变了长江沿线的形势。论说起来,王时泽策动的上海海军起义真是首功不可埋没。”(《传记文学》月刊,总第215期,第29页)
1911年11月7日,江苏镇江新军于岘凉山起义;8日镇江光复,军政府成立,于是围攻南京摆上了作战日程。指挥者是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拥兵两万余人,拟分四路合攻南京。徐力邀外祖父助阵,于是外祖父率海军陆战队乘火车从上海赶赴镇江,而后徒步走到南京周边的马群,受到徐绍桢的亲自欢迎。当时清廷的江南提督张勋镇守南京,联军无攻城炮,张勋得以闭城坚守,负隅顽抗。外祖父自告奋勇,将海军陆战队改为敢死队,拟率先攻城。12月1日,张勋率兵从下关退往徐州,2日上午南京全城光复。从此,武汉下游的长江流域全部为革命军掌握。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诞生,但清王朝并未退位。1月3日,汤芗铭被任命为南京政府海军次长,兼北伐舰队司令,率舰五艘由南京开赴烟台。外祖父一心想亲赴前线作战,便应汤之邀出任北伐舰队参谋,但仍保留了海军陆战队指挥官的原职。不过舰队抵达烟台之时,隆裕太后已于2月12日下退位诏书,国内已无仗可打。外祖父便辞去本兼各职,回故乡长沙葬母守陵。当外祖父向毛居青讲述上述经历时,毛居青不时打断,连声说:“这很有史料价值!这很有史料价值!”以前从不轻言辛亥革命的外祖父幽默地说:“原来我一肚子都是屎(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