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杨殷(3)
辛亥革命网 2012-08-23 0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爱兰 查看:
母亲早逝,三妹四弟因病早夭,弟弟由七舅抚养去了国外。父亲牺牲后,一家人也散了。当时我想,再难也要闯过去。亲戚们说,我的性格,有些像父亲。
继承父亲遗志94岁入党
我很少和外人说自己是杨殷的女儿。我的孩子上学后,看见书上杨殷烈士的事,回来问我,才知道外公是革命烈士。1957年,丈夫病逝,除老大当学徒可以照顾自己外,8个孩子要读书、要吃饭,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我只能去当铺当丈夫的遗物,从没想过要向组织伸手。父亲那么伟大地牺牲了,我不能因此而作为个人的私利。我的几个孩子也很争气,大的帮小的,尽量出去打工赚一点家用。现在儿女都已成人,而且个个都自食其力。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1992年买的,我60多岁到香港去打工,干到79岁攒了几万块钱,政府又补贴了一点,买了这套解困房。国家说要帮我另租一套房子,子女们也希望我住得好一点,我说,不要向国家提要求,现在有吃有住,已经很满足了。
2006年,我把老家几百平方米的祖屋捐给了中山市人民政府。我想,让后人了解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孩子们都很支持,连远在加拿大的大儿子都夸我做得好。父亲当年卖田、卖楼、卖首饰,为了革命事业散尽家财,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还有什么舍不得,什么苦不能吃?
2007年“七一”前夕,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我已经94岁,他们说我是广东省年龄最大的入党者。其实,我很早就想要追随父亲的思想,加入共产党。但是大半辈子漂泊,我觉得入党只是一个理想。
2006年,街道的党工委书记来看我,聊起入党的事。我觉得好像这个梦想又被唤起了。我叫二女儿代笔,为我写了入党申请书。我年纪大了,没办法用笔写思想汇报,我就用录音笔录下来,交给党组织。
入党的那天,我觉得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任湘怡整理)
>>生平简介:
杨殷(1892年-1929年)广东中山人。1911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
1923年回国后,在广东从事工人运动,并根据国共合作的需要任国民党广州市第四区分部执委兼秘书。1924年春,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到粤汉、广九、广三铁路从事工人运动。同年冬,他到香港开展工人运动。
1928年7月,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会后,他从苏联回国到上海。同年11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主任兼中共江苏省委军事部长。
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8月30日,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作者简历
杨爱兰,杨殷烈士长女,1913年出生,儿时曾参与情报传递工作。丈夫病逝后,曾在一家被服加工厂工作,后辞职担任街道义务调解员。上世纪70年代赴香港打工,1990年初回到广州。2007年入党,时年94岁。